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說起氹仔,這個小島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呢?在我而言,氹仔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氹仔舊城區。以前的氹仔居民,除了聚居在嘉模墟一帶外,大多聚居在卓家村、三家村、周家村、坭基村等好幾條村裡。本文訪問的主角方叔,小時候與家人生活在卓家村,這條村是現存氹仔比較多人居主的村落,全盛時期有接近100戶人家在這裡居住,就讓我們走訪卓家村,跟隨方叔的腳步,感受從前氹仔居民的生活氣息。
在氹仔新世紀酒店後面與其相鄰的大廈之間有一條小路,沿著這條小路一直往裡面走,步行大約二百米,就到了卓家村的範圍, 村裡的房子分成兩邊,中間隔著一條剛好夠一輛汽車駛過的道路,房子都是由石屎或鐵皮建成的平房,沿著中間的道路再往前走,在轉過一條狹長的小巷,便會看見一扇由鐵皮做成的門,把門推開,便是方叔居住的地方,這個 “小天地”由兩間石屋及兩間鐵皮屋組成,屋前的空地種滿盆栽,兩間石屋現在用作儲物及洗衣的,其中一間鐵皮屋用來供奉神明及祖仙,而另一間鐵皮屋,就是方叔睡覺的地方,進去一看,小小的鐵皮屋分成兩層,下層放了一些雜物及兩個大籠子,分別飼養了幾隻小貓及一隻鸚鵡,上層放了一些簡單的日用品及床鋪。方叔向神枱上的神主牌及祖先靈位上香後,便開始向我訴說著從前在氹仔生活的點滴。
方叔於六十年代與弟弟跟隨父母從內地移居澳門,投靠住在卓家村的親戚,當時氹仔的人口不多,大約只有2萬多人,大多聚居於嘉模墟或氹仔的幾個村落裡,家家戶戶除了從事當時十分興盛的炮竹業外,都是以養豬,養雞及務農維生,由於氹仔當時四面環海,澳氹大橋尚未落成, 往返澳門只靠每天班次疏落的渡船,交通非常不便,故當時方叔一家人的活動範圍都集中在氹仔區。父親在未移居澳門前,在內地本是個中醫師,但移居澳門後,他的專業資格未被承認,故只能在當時的氹仔舊街巿擺檔,售賣自家製涼茶,偶然才會在家裡為熟客看病;而母親則負責在家裡煮涼茶,偶然會在檔口幫忙打點。方叔說當時製茶的材料都取自大自然,絕不像現在的涼茶有其他添加物,蔗水用的是自家種的甘蔗,山草藥都是從附近的大潭山或路環山採摘回來的。而方叔及其弟弟,白天會在附近的學校上小學,晚上會在家包炮(從炮竹廠帶材料回家製作)幫補家計,放假時也會和父親一起採摘山草藥,所以對路氹一帶生長的草藥種類、分佈及生長情況均瞭如指掌。問及方叔小時候有什麼娛樂時,他說當時氹仔民風樸素,而且閒時也要幫忙父母工作,基本沒什麼娛樂,最大的休閒活動就是下午三四點退潮的時候,落水捉蟹打蠔。他說當時在氹仔跟本不愁沒東西吃,想吃就往海邊跑就可以了;天氣熱時,會跑到 “五間屋”(即現在的龍環葡韻)附近嬉水,那已經算是方叔的優閒活動了。
方叔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父母由於年事已高無法再售賣涼茶維生,因而輟學外出工作,幫補家計。他先後在澳門及氹仔幾間製衣廠工作過,但收入不算太高,直到70年代,當時澳葡政府屬下的海島市政廳招聘工人,他便和弟弟一同去應徵,結果兩人皆獲聘用,負責維修馬路,修繕公共設施等雜務。但別以為當時當公務員是人人稱羨的工作,當時的人覺得一個中國人為外國人工作,簡直是在貶低中國人的地位,所以他也聽了不少街坊的閒言閒語,不過方叔也不予理會,因為當公務人員的薪水,一定比在製衣廠工作時高。後來,公務人員的福利制度愈來愈完善,葡萄牙人管理層與本地基層工人相處和睦,使許多當時不屑與外國人共事的街坊們漸漸接受外國人當上司,而他們的子女也陸續進入當時的澳葡政府工作,與葡萄牙人共事。
自從進入政府工作後,方叔收入提高了,與上司及工友們相處融洽,工作又是 “鐵飯碗”,不會有業績壓力,更不怕被辭退,生活也就安定下來了,其後於八十年代結婚,育有一子一女,方叔一家與父母及弟弟一家住在卓家村,三代同堂,過著安穩、熱鬧而快樂的生活。隨著三條連接澳門及氹仔的大橋相繼通車及澳門國際機場落成啟用,氹仔也開始興旺起來,高樓大廈相繼落成,許多收入較高的居民及外籍人士喜歡般到氹仔區居住,因這裡的環境及空氣質素較澳門本島好;1999年澳門回歸,方叔工作的部門由當時的海島巿政廳,易名為臨時海島市政局,再由現在的民政總署取代,上司由葡萄牙人變成中國人,方叔曾經擔心過回歸後,政府改朝換代,會否對其工作造成影響。根據當時的公務員退休制度,於工作部門服務滿30年就可退休領取長俸,於是方叔就在2007年正式退休,當時的他只不過才五十多歲而已呢!
事實上,方叔為了給家人一個更舒適的居住環境,於十多年前已和太太及一對子女搬離卓家村到附近的大廈居住,但到了現在,他依然掛念著從前卓家村的生活,所以自從退休後,每天均會回到這裡料理花草及餵飼他從村裡撿來的九隻流浪貓和一隻鸚鵡,風雨不改,有時累了便在鐵皮屋的閣仔睡午覺,有時甚至在鐵皮屋裡睡過夜;縱使現在有大部分以前屬卓家村範圍的土地,已被發展商收購,以圍板圍封起來,以及近幾年多了許多非本地人士居住在這裡,使環境變得比以前髒亂及複雜,但他依然享受置身於這個只屬於他的 “小天地”中。問及方叔可會擔心他的房子也會被強行收地重建,他說也擔心不了那麼多,時代不斷在變,破舊立新是必然的規律,還笑說只怕那時候要再幫貓兒們另覓新居所了。
在訪問的過程中,我感受到方叔是個非常顧家及重感情的人,事事以家人為先,年輕時為父母而輟學扛起家計,婚後為了妻兒有更好的生活環境而搬離了居住了幾十年的家,就算面對著卓家村未來可能被清拆的命運,擔心的不是自己家園被毀,而是擔心貓兒們會無以為計,其實這種個性也是老一輩澳門人的特質,他們可能都不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但他們視澳門為家,年輕時對澳門默默付出,一點一滴地為澳門的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系澳門城市大學碩士研究生)
在氹仔新世紀酒店後面與其相鄰的大廈之間有一條小路,沿著這條小路一直往裡面走,步行大約二百米,就到了卓家村的範圍, 村裡的房子分成兩邊,中間隔著一條剛好夠一輛汽車駛過的道路,房子都是由石屎或鐵皮建成的平房,沿著中間的道路再往前走,在轉過一條狹長的小巷,便會看見一扇由鐵皮做成的門,把門推開,便是方叔居住的地方,這個 “小天地”由兩間石屋及兩間鐵皮屋組成,屋前的空地種滿盆栽,兩間石屋現在用作儲物及洗衣的,其中一間鐵皮屋用來供奉神明及祖仙,而另一間鐵皮屋,就是方叔睡覺的地方,進去一看,小小的鐵皮屋分成兩層,下層放了一些雜物及兩個大籠子,分別飼養了幾隻小貓及一隻鸚鵡,上層放了一些簡單的日用品及床鋪。方叔向神枱上的神主牌及祖先靈位上香後,便開始向我訴說著從前在氹仔生活的點滴。
方叔於六十年代與弟弟跟隨父母從內地移居澳門,投靠住在卓家村的親戚,當時氹仔的人口不多,大約只有2萬多人,大多聚居於嘉模墟或氹仔的幾個村落裡,家家戶戶除了從事當時十分興盛的炮竹業外,都是以養豬,養雞及務農維生,由於氹仔當時四面環海,澳氹大橋尚未落成, 往返澳門只靠每天班次疏落的渡船,交通非常不便,故當時方叔一家人的活動範圍都集中在氹仔區。父親在未移居澳門前,在內地本是個中醫師,但移居澳門後,他的專業資格未被承認,故只能在當時的氹仔舊街巿擺檔,售賣自家製涼茶,偶然才會在家裡為熟客看病;而母親則負責在家裡煮涼茶,偶然會在檔口幫忙打點。方叔說當時製茶的材料都取自大自然,絕不像現在的涼茶有其他添加物,蔗水用的是自家種的甘蔗,山草藥都是從附近的大潭山或路環山採摘回來的。而方叔及其弟弟,白天會在附近的學校上小學,晚上會在家包炮(從炮竹廠帶材料回家製作)幫補家計,放假時也會和父親一起採摘山草藥,所以對路氹一帶生長的草藥種類、分佈及生長情況均瞭如指掌。問及方叔小時候有什麼娛樂時,他說當時氹仔民風樸素,而且閒時也要幫忙父母工作,基本沒什麼娛樂,最大的休閒活動就是下午三四點退潮的時候,落水捉蟹打蠔。他說當時在氹仔跟本不愁沒東西吃,想吃就往海邊跑就可以了;天氣熱時,會跑到 “五間屋”(即現在的龍環葡韻)附近嬉水,那已經算是方叔的優閒活動了。
方叔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父母由於年事已高無法再售賣涼茶維生,因而輟學外出工作,幫補家計。他先後在澳門及氹仔幾間製衣廠工作過,但收入不算太高,直到70年代,當時澳葡政府屬下的海島市政廳招聘工人,他便和弟弟一同去應徵,結果兩人皆獲聘用,負責維修馬路,修繕公共設施等雜務。但別以為當時當公務員是人人稱羨的工作,當時的人覺得一個中國人為外國人工作,簡直是在貶低中國人的地位,所以他也聽了不少街坊的閒言閒語,不過方叔也不予理會,因為當公務人員的薪水,一定比在製衣廠工作時高。後來,公務人員的福利制度愈來愈完善,葡萄牙人管理層與本地基層工人相處和睦,使許多當時不屑與外國人共事的街坊們漸漸接受外國人當上司,而他們的子女也陸續進入當時的澳葡政府工作,與葡萄牙人共事。
自從進入政府工作後,方叔收入提高了,與上司及工友們相處融洽,工作又是 “鐵飯碗”,不會有業績壓力,更不怕被辭退,生活也就安定下來了,其後於八十年代結婚,育有一子一女,方叔一家與父母及弟弟一家住在卓家村,三代同堂,過著安穩、熱鬧而快樂的生活。隨著三條連接澳門及氹仔的大橋相繼通車及澳門國際機場落成啟用,氹仔也開始興旺起來,高樓大廈相繼落成,許多收入較高的居民及外籍人士喜歡般到氹仔區居住,因這裡的環境及空氣質素較澳門本島好;1999年澳門回歸,方叔工作的部門由當時的海島巿政廳,易名為臨時海島市政局,再由現在的民政總署取代,上司由葡萄牙人變成中國人,方叔曾經擔心過回歸後,政府改朝換代,會否對其工作造成影響。根據當時的公務員退休制度,於工作部門服務滿30年就可退休領取長俸,於是方叔就在2007年正式退休,當時的他只不過才五十多歲而已呢!
事實上,方叔為了給家人一個更舒適的居住環境,於十多年前已和太太及一對子女搬離卓家村到附近的大廈居住,但到了現在,他依然掛念著從前卓家村的生活,所以自從退休後,每天均會回到這裡料理花草及餵飼他從村裡撿來的九隻流浪貓和一隻鸚鵡,風雨不改,有時累了便在鐵皮屋的閣仔睡午覺,有時甚至在鐵皮屋裡睡過夜;縱使現在有大部分以前屬卓家村範圍的土地,已被發展商收購,以圍板圍封起來,以及近幾年多了許多非本地人士居住在這裡,使環境變得比以前髒亂及複雜,但他依然享受置身於這個只屬於他的 “小天地”中。問及方叔可會擔心他的房子也會被強行收地重建,他說也擔心不了那麼多,時代不斷在變,破舊立新是必然的規律,還笑說只怕那時候要再幫貓兒們另覓新居所了。
在訪問的過程中,我感受到方叔是個非常顧家及重感情的人,事事以家人為先,年輕時為父母而輟學扛起家計,婚後為了妻兒有更好的生活環境而搬離了居住了幾十年的家,就算面對著卓家村未來可能被清拆的命運,擔心的不是自己家園被毀,而是擔心貓兒們會無以為計,其實這種個性也是老一輩澳門人的特質,他們可能都不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但他們視澳門為家,年輕時對澳門默默付出,一點一滴地為澳門的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系澳門城市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