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方法对2014中国大师赛中林丹vs王睁茗比赛进行分析,对发球区域、接发技术、前场技术、中场技术、后场技术进行视频数据统计,为我国男单新秀王睁茗训练提供参考。研究指出林丹与王睁茗虽然是以发网前球为主,但是王睁茗缺少变化;王睁茗在接发球技术使用上,大量使用挑球技术,不利于自身在网前优势上的发挥;两人前场位置的战术回球都具有自身特色。王睁茗在中场防守技术上还需加强;王睁茗在杀球质量上还需要提高。
关键词:国羽 男单 王睁茗 林丹 技术 2014年中国羽毛球大师赛
中图分类号:G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216-02
以林丹(1983年10月14日生)为主将的国羽男单驰骋世界羽坛近十年,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然而运动员竞技能力都必须遵循上升——保持——下降的规律,奔31的林丹面临退役的问题。后林丹时代国羽小将王睁茗(1990年2月16日生)能否成为国羽男单主将,成为国人关心的问题。为了探寻王睁茗接班林丹的可能性,该研究以2014年中国羽毛球大师赛林丹VS王睁茗的视频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信息技术为主的研究方法,试图从技术层面探讨王睁茗与林丹技术上的差异,为王睁茗今后的技术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中国羽毛球大师赛林丹vs王睁茗的视频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信息技术法
1)视频下载
2)视频格式转换
3)录像观察与技、战术统计
1.2.3 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前场是林丹、王睁茗发球落点的重点区域,但王睁茗落点变化比林丹小
发球技术按球路可分为前场球和后场球,前场球要求贴网而过、近线而落,后场球有发后场高远和后场平高球,高远要求过顶且落点在底线附近,平高要求过顶且速度要快而突然。如今羽毛球比赛中主动进攻得分能力越来越强,所以比赛中限制对方进攻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为了避免对手接发球运动重心和站位太靠前加大自己的压力,运动员会选择发平高球偷袭后场,以减少自己发网前球的压力。
通过上述的描述,不难发现,林丹与王睁茗虽然是以发网前球为主,但是林丹在前场3个区中发的变化更多,更加具有不可测性;王睁茗在前场发球上太过固定于1、5区没有过多的变化,见图1。发球的不可测性和无规律性让对手不能轻易的抢攻,从而把握先机。这方面,王睁茗还与林丹有差距。
2.2 王睁茗接发技术较为单一
接发球技术分为前场接发球技术和后场接发球技术,前者主要包括推球、扑球、勾球、挑球、放网前球;后者主要包括高球、吊球、杀球。接发球方可利用以上技术以将球由半场接发球区域还击到对方的整个场区。接发球方如果判断准确,启动快、还击及时,就能在对方发球质量稍差时取得良好的接发球效果,取得主动以更好贯彻自己的战术意图;反之,也会接发球失误或还击不利使自己陷入被动。因此,接发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战术的发挥,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运动员的技术风格及技战术指导思想。
接发球是比赛的重要环节,接发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拍的衔接。接发使用挑球,其高路线,将给于对手充分的击球时间,是让自身进入防守状态。王睁茗在接发球技术使用上,大量使用挑球技术,不利于自身在网前优势上的发挥。所以在接发球方面,王睁茗距离林丹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2.3 林丹、王睁茗前场战术回球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前场技术分为前场进攻前场和前场进攻后场两种类型。前场进攻前场的技术有搓、勾、扑,前场进攻后场的技术有挑、推。高质量的挑球可以限制对方的后场进攻,高质量的搓球与勾球可以限制对方回前场球,并得到后场进攻机会。推球一般为了限制对方回球,制造己方的进攻。扑球是直接得分手段,具有极强的进攻性。
林丹在前场技术中大量使用挑球,战术意图十分清晰地把王睁茗控制在后场,利用其自身优秀的防守技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进攻机会。而王睁茗的前场战术则是利用自身优秀的网前优势,利用高质量的回网前球获取进攻机会。两人前场位置的战术回球都具有自身特色,见图2。
2.4 “接杀放网”是两人中场技术的共同特征
中场技术是单打防守的重要技术环节,各项接杀球技术的使用,其目的是打乱对手的进攻节奏,创造己方的进攻条件。高质量的接杀球甚至可以直接得分。
接杀放网是中场技术使用最多的技术,林丹达到31次,王睁茗达到23次。其次,林丹在抽、挡技术使用上也高于王睁茗。在接杀挑球和接杀勾对角技术使用上,王睁茗多于林丹,见图3。从观察视频中两人的接杀放网回球质量,林丹的回球质量要明显高于王睁茗。
林丹在中场防守技术大量使用接杀放网和挡网技术,这是他的战术防守反击的基础,利用其回球高质量的网前落点,迫使对手在快速移动中回球,从而创造反击机会。王睁茗在接杀则是以接杀放网为主,大胆使用各项防守技术,增加了回球多样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接杀的难度,造成不必要的失误。王睁茗在中场防守技术上还需加强。
2.5 后场进攻两人运用技术相近,但王睁茗的杀球质量还要提高
后场是进攻端的主要构成,犀利的杀球和刁钻的吊球都可以直接得分。同样,对于防守技术高度进步的同时,连续进攻与拉吊结合的快速突击成为主要得分手段。
林丹与王睁茗的后场球技术使用由高到低都是杀球、吊球、高远球。杀球的使用高居榜首,说明两位队员在面对后场球的时候以主动下压进攻为主,同时以吊球和高远球拉开对手跑动范围,为自己提供进攻机会。通过对于比赛视频的反复观看,发现后场球技术中,杀球是主要得分技术手段。主要是靠杀球的突然性或连贯性,达到杀伤对手并得分。林丹在本场比赛中杀球数据少于王睁茗,高远球数据多于王睁茗。表1显示,林丹在杀球直接得分上数据达到13个,而王睁茗只有8个,林丹的杀球得分率高达27.08%,王睁茗只有15.1%。这说明王睁茗在后场杀球进攻上要弱于林丹。 林丹作为曾经杀上网技术的代表,拥有极强的后场进攻能力。王睁茗作为90后年轻选手,拥有全面的技术能力。通过视频观察,王睁茗在比赛中一样打出了十分犀利的劈杀对角和突击直线,这说明他有这种突击能力,只是威力不够。总的来说,在后场技术方面,林丹与王睁茗的技术结构和使用是相似的,王睁茗在杀球质量上还需要提高。
3 结语
(1)林丹与王睁茗虽然是以发网前球为主,但是林丹在前场3个区中发的变化更多,更加具有不可测性;王睁茗在前场发球上太过固定于1、5区没有过多的变化。这方面,王睁茗还与林丹有差距。
(2)王睁茗在接发球技术使用上,大量使用挑球技术,不利于自身在网前优势上的发挥。所以在接发球方面,王睁茗距离林丹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3)林丹在前场技术中大量使用挑球,战术意图十分清晰地把王睁茗控制在后场,利用其自身优秀的防守技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进攻机会。而王睁茗的前场战术则是利用自身优秀的网前优势,利用高质量的回网前球获取进攻机会。两人前场位置的战术回球都具有自身特色。
(4)林丹在中场防守技术大量使用接杀放网和挡网技术,这是他的战术防守反击的基础。王睁茗在接杀则是以接杀放网为主,大胆使用各项防守技术,增加了回球多样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接杀的难度,造成不必要的失误。王睁茗在中场防守技术上还需加强。
(5)林丹与王睁茗的后场技术结构和使用是相似的,但是林丹高效的杀球得分是王睁茗现阶段无法比拟的,所以王睁茗在杀球质量上还需要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荣.2005年世界杯羽毛球赛男子单打冠亚军决赛技术分析[J].体育世界,2006(9):23-25.
[2] 寇广宁.对羽毛球男子单打选手技战术分析[J].内江科技,2011(2):162.
[3] 巩毅,董亚钊.广州亚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技术分析[J].德州学院学报,2012(4):99-101.
[4] 黄靓.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5] 周志辉.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选手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6] 叶宗鑫.羽毛球男子单打技术体系双子模型的理论建构以及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关键词:国羽 男单 王睁茗 林丹 技术 2014年中国羽毛球大师赛
中图分类号:G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216-02
以林丹(1983年10月14日生)为主将的国羽男单驰骋世界羽坛近十年,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然而运动员竞技能力都必须遵循上升——保持——下降的规律,奔31的林丹面临退役的问题。后林丹时代国羽小将王睁茗(1990年2月16日生)能否成为国羽男单主将,成为国人关心的问题。为了探寻王睁茗接班林丹的可能性,该研究以2014年中国羽毛球大师赛林丹VS王睁茗的视频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信息技术为主的研究方法,试图从技术层面探讨王睁茗与林丹技术上的差异,为王睁茗今后的技术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中国羽毛球大师赛林丹vs王睁茗的视频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信息技术法
1)视频下载
2)视频格式转换
3)录像观察与技、战术统计
1.2.3 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前场是林丹、王睁茗发球落点的重点区域,但王睁茗落点变化比林丹小
发球技术按球路可分为前场球和后场球,前场球要求贴网而过、近线而落,后场球有发后场高远和后场平高球,高远要求过顶且落点在底线附近,平高要求过顶且速度要快而突然。如今羽毛球比赛中主动进攻得分能力越来越强,所以比赛中限制对方进攻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为了避免对手接发球运动重心和站位太靠前加大自己的压力,运动员会选择发平高球偷袭后场,以减少自己发网前球的压力。
通过上述的描述,不难发现,林丹与王睁茗虽然是以发网前球为主,但是林丹在前场3个区中发的变化更多,更加具有不可测性;王睁茗在前场发球上太过固定于1、5区没有过多的变化,见图1。发球的不可测性和无规律性让对手不能轻易的抢攻,从而把握先机。这方面,王睁茗还与林丹有差距。
2.2 王睁茗接发技术较为单一
接发球技术分为前场接发球技术和后场接发球技术,前者主要包括推球、扑球、勾球、挑球、放网前球;后者主要包括高球、吊球、杀球。接发球方可利用以上技术以将球由半场接发球区域还击到对方的整个场区。接发球方如果判断准确,启动快、还击及时,就能在对方发球质量稍差时取得良好的接发球效果,取得主动以更好贯彻自己的战术意图;反之,也会接发球失误或还击不利使自己陷入被动。因此,接发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战术的发挥,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运动员的技术风格及技战术指导思想。
接发球是比赛的重要环节,接发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拍的衔接。接发使用挑球,其高路线,将给于对手充分的击球时间,是让自身进入防守状态。王睁茗在接发球技术使用上,大量使用挑球技术,不利于自身在网前优势上的发挥。所以在接发球方面,王睁茗距离林丹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2.3 林丹、王睁茗前场战术回球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前场技术分为前场进攻前场和前场进攻后场两种类型。前场进攻前场的技术有搓、勾、扑,前场进攻后场的技术有挑、推。高质量的挑球可以限制对方的后场进攻,高质量的搓球与勾球可以限制对方回前场球,并得到后场进攻机会。推球一般为了限制对方回球,制造己方的进攻。扑球是直接得分手段,具有极强的进攻性。
林丹在前场技术中大量使用挑球,战术意图十分清晰地把王睁茗控制在后场,利用其自身优秀的防守技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进攻机会。而王睁茗的前场战术则是利用自身优秀的网前优势,利用高质量的回网前球获取进攻机会。两人前场位置的战术回球都具有自身特色,见图2。
2.4 “接杀放网”是两人中场技术的共同特征
中场技术是单打防守的重要技术环节,各项接杀球技术的使用,其目的是打乱对手的进攻节奏,创造己方的进攻条件。高质量的接杀球甚至可以直接得分。
接杀放网是中场技术使用最多的技术,林丹达到31次,王睁茗达到23次。其次,林丹在抽、挡技术使用上也高于王睁茗。在接杀挑球和接杀勾对角技术使用上,王睁茗多于林丹,见图3。从观察视频中两人的接杀放网回球质量,林丹的回球质量要明显高于王睁茗。
林丹在中场防守技术大量使用接杀放网和挡网技术,这是他的战术防守反击的基础,利用其回球高质量的网前落点,迫使对手在快速移动中回球,从而创造反击机会。王睁茗在接杀则是以接杀放网为主,大胆使用各项防守技术,增加了回球多样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接杀的难度,造成不必要的失误。王睁茗在中场防守技术上还需加强。
2.5 后场进攻两人运用技术相近,但王睁茗的杀球质量还要提高
后场是进攻端的主要构成,犀利的杀球和刁钻的吊球都可以直接得分。同样,对于防守技术高度进步的同时,连续进攻与拉吊结合的快速突击成为主要得分手段。
林丹与王睁茗的后场球技术使用由高到低都是杀球、吊球、高远球。杀球的使用高居榜首,说明两位队员在面对后场球的时候以主动下压进攻为主,同时以吊球和高远球拉开对手跑动范围,为自己提供进攻机会。通过对于比赛视频的反复观看,发现后场球技术中,杀球是主要得分技术手段。主要是靠杀球的突然性或连贯性,达到杀伤对手并得分。林丹在本场比赛中杀球数据少于王睁茗,高远球数据多于王睁茗。表1显示,林丹在杀球直接得分上数据达到13个,而王睁茗只有8个,林丹的杀球得分率高达27.08%,王睁茗只有15.1%。这说明王睁茗在后场杀球进攻上要弱于林丹。 林丹作为曾经杀上网技术的代表,拥有极强的后场进攻能力。王睁茗作为90后年轻选手,拥有全面的技术能力。通过视频观察,王睁茗在比赛中一样打出了十分犀利的劈杀对角和突击直线,这说明他有这种突击能力,只是威力不够。总的来说,在后场技术方面,林丹与王睁茗的技术结构和使用是相似的,王睁茗在杀球质量上还需要提高。
3 结语
(1)林丹与王睁茗虽然是以发网前球为主,但是林丹在前场3个区中发的变化更多,更加具有不可测性;王睁茗在前场发球上太过固定于1、5区没有过多的变化。这方面,王睁茗还与林丹有差距。
(2)王睁茗在接发球技术使用上,大量使用挑球技术,不利于自身在网前优势上的发挥。所以在接发球方面,王睁茗距离林丹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3)林丹在前场技术中大量使用挑球,战术意图十分清晰地把王睁茗控制在后场,利用其自身优秀的防守技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进攻机会。而王睁茗的前场战术则是利用自身优秀的网前优势,利用高质量的回网前球获取进攻机会。两人前场位置的战术回球都具有自身特色。
(4)林丹在中场防守技术大量使用接杀放网和挡网技术,这是他的战术防守反击的基础。王睁茗在接杀则是以接杀放网为主,大胆使用各项防守技术,增加了回球多样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接杀的难度,造成不必要的失误。王睁茗在中场防守技术上还需加强。
(5)林丹与王睁茗的后场技术结构和使用是相似的,但是林丹高效的杀球得分是王睁茗现阶段无法比拟的,所以王睁茗在杀球质量上还需要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荣.2005年世界杯羽毛球赛男子单打冠亚军决赛技术分析[J].体育世界,2006(9):23-25.
[2] 寇广宁.对羽毛球男子单打选手技战术分析[J].内江科技,2011(2):162.
[3] 巩毅,董亚钊.广州亚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技术分析[J].德州学院学报,2012(4):99-101.
[4] 黄靓.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5] 周志辉.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选手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6] 叶宗鑫.羽毛球男子单打技术体系双子模型的理论建构以及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