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航的妄想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k819508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续七年每年销售收入增长50%、净利润增长接近60%、应收账款不超过22天,没有一分钱银行负债,有大量的现金,从VC那里拿来的钱至今没有花出去……听起来是不是像一个神话?
  难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瑞”)在路演时遇到最多的两个问题是:这么好的业绩是不是为了上市“做”出来的?既然一点都不缺钱,为什么要上市?
  迈瑞董事长徐航对第一个问题不以为忤:“我们的增长速度的确罕见,有人质疑不奇怪”;对第二个问题不以为然:“谁说上市一定是因为缺钱?”
  这家被投资者评价为“业绩好得难以置信”的企业成立于1991年,虽然创业初期也面临过缺钱的窘境,但从2000年以后,似乎一直发展得顺风顺水。面对《英才》记者“最艰难时刻”的提问,徐航要想一会儿才回答:“研发新产品时常常连续几个昼夜不休息,也算比较苦的吧。”
  对于顺利得超乎想象的企业发展,徐航总结的经验是:“我们卖的不是设备,而是技术。中国的低研发成本是我们与国际巨头相比最大的优势。”研发,是工程师出身的徐航最为看重的一个环节:“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技术是关键。”
  迈瑞1000多人的研发团队即使跟国际巨头们相比,也毫不逊色,“大多数跟我们同样规模的中国企业,研发只有150人左右。”即便如此,徐航仍然觉得“人不够用”,“我们公司对加班有严格的限制,现在的规定是最多只能加班到星期六上午。不然,就算大家每周都干7天,活也做不完。”另一方面,“不让技术人员做太多新产品,也是考虑到销售力量。新产品出得太多太快,销售人员都来不及推。现在只好把步子放慢一点,做得更完善些。”当然,这些只是发展太快带来的“甜蜜的痛楚”,徐航很乐于接受。
  
  不想给高盛太多股份
  
  “我现在觉得给他们4000万都多了。”
  “我给你1个亿吧。”
  “太多了,不要,4000万就够了。”
  听过这样的对话吗?2006年,高盛接手迈瑞IPO时,最初计划投资1亿美元,但最终迈瑞只接受了4000万。
  


  “我现在觉得给他们4000万都多了。”徐航说道,“高盛找到一个好项目也不容易,他们当然想多投点,但我不想给他们太多股份。不过没办法,要是投得太少,他们会对这个项目不care(关心),最后好不容易才谈成这个数的。”徐航坦言,引入高盛主要的目的是帮助迈瑞实现海外上市。高盛也的确胜任了这一角色。
  高盛进入后,主管此项投资的人成了迈瑞的CFO。上市前在新加坡路演时,有一个投资经理问徐航:“你们这个报表是不是为了上市编出来的?不然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数据。”这个CFO就出来说,对啊,我们当初和他们谈的时候也觉得这种企业不可能存在,高毛利、高净利润、高现金流,还很少存货,好像只有编造,才会有这种企业。“她这样一说,人家反而相信了。”徐航笑道。
  既然利润这么高,钱多得花不完,为何从来不做并购?尤其在近两年,国内医疗设备行业的并购大潮此起彼伏。对此,徐航说道:“并不是不想做,实在是没碰着合适的。”
  公司发展早期,自己还没有技术,徐航也想过引进技术,但与跨国公司的接触让他碰了钉子,“他们基本都不愿跟我们谈这个事情,觉得我们不够资格吧。”慢慢发展起来了,开始有一些大企业想向迈瑞转让技术,但徐航已经决定自己做,“转让技术一般都划不来,我记得当时有一个项目,入门费就要900万美元,还不保证你能成功。后来,我们干脆自己研发,只用了不到1/3的钱就做出来了,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还为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团队。”
  事实上,2002年,迈瑞自己还曾经成为国际医疗设备行业巨头GE的目标,GE医疗集团总裁陈治曾亲自去迈瑞谈过收购。对于这件事,徐航的反应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从来没想过把公司卖掉。”毫无疑问,要是当年卖掉迈瑞就太傻了,2002年初,南京一家生产X光机的民营公司被GE兼并,价格仅仅几百万美元。
  “至于在国内,我们也看了一些企业,但都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在徐航看来,能吸引他做并购的只有三种情形:对方有自己没有的产品、对方有某项技术超过自己而又正好是自己急需的,或者,对方有某个品牌或销售渠道。“一句话,要有互补性,可惜我们看过的案例都不具备。”
  虽然目前还没有做过并购,但徐航近年来也开始对此重视起来。现在,迈瑞有一个常务副总裁专门负责BD(Business Development)业务,“原来的BD业务只是开发新产品,现在我们已经把它的主要任务改成‘在公司以外寻找发展机会’。”
  
  到纽交所去
  
  徐航很快发现,只要放眼世界,这个天花板就是虚的。
  医疗设备行业是目前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在GDP增速约11%的情况下,这个行业达到了20%的年增长速度。
  20%,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秘书处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向《英才》记者证实了这一点:“医疗设备有一个安装调试的周期,不像普通消费品、或者网络游戏,推出后大家可以一起上来用它,所以,这个行业不可能出现爆炸式增长。”——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徐航的要求,“过去几年我们的销售额增长超过50%,以后还要继续保持这样的势头,单靠中国市场是不可能的。”
  此外,由于在某些领域,比如监护仪、数字超声(B超),迈瑞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接近半数,“前几天我看了销售部门提供的数据,有几种产品的市场前五名中,迈瑞一家就相当于后面四家的总和。接下来要在中国再快速扩大市场很难,或者说,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不必要也不可能由我们一家垄断全国的市场。”
  似乎要触到天花板了。不过,徐航很快发现,只要放眼世界,这个天花板就是虚的。
  目前,全球医疗设备市场销售额的数据是:美国超过40%,欧洲29%左右,日本14%,中国不到5%。
  乐观地看,这说明了中国市场还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同时,这些数据也让人不得不承认徐航的观点:“要保持快速增长,没有国际市场很难实现。”因此,在钱多得“用不完”的情况下,徐航还是坚决地要到纽交所去。
  成为纽交所上市公司后,迈瑞的品牌和地位获得了很大提升。“我们原来去海外建办事处、雇用当地人员,要跟人家说半天,他都不一定能明白。现在只要点击雅虎、Google或者美国证监会的网站,我们所有的官方信息都能查到。”此外,美国对上市公司监管的严格是出了名的,能通过审查,无疑会让海外投资者对公司的发展更有信心。
  除了在纽交所上市,徐航还把迈瑞的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建在美国西雅图。
  原先,迈瑞采用的是欧共体CE标准,加上欧洲国家主要由政府承担医疗费用,负担沉重的政府很看重性价比,所以欧盟一直是迈瑞最大的海外市场。但现在,由于欧洲的医疗设备生产企业越来越少,世界顶尖企业,比如GE、西门子、飞利浦、强生、雅培……主要的研发生产基地都在美国,美国人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标准,并进而影响着这个行业的全球市场,“我们在美国建研发中心,就是要彻底搞清他们的习惯和要求,搞清楚哪些技术标准是他们必须的。现在只要生产出符合美国人要求的产品,拿到欧洲也一定能卖。”
  “我们的发展有两个发动机,”徐航总结道,“一个是国内市场,这是大本营;另一个是海外市场,会比国内市场发展更快。”2007年,迈瑞在海外市场的收入已超过公司总收入的一半。“我希望再过几年,这个比例能占到绝对多数。”
  看看迈瑞2007年前三季的财报吧:1—9月,销售收入15.57亿元,同比增长50.1%,而净利润的同比增长则达到了69.5%。
  钱伯斯说过一句话:“妄想是思科成功的关键。”对于迈瑞,或许这句话也同样适用。
  
  高科技公司做成家族企业注定失败
  
  《英才》:你平常有什么业余爱好?
  徐航:就是做企业吧。原来还喜欢打高尔夫,现在也不打了。上市以后,生活质量有显著的下降。现在,我们不仅要为股东,还要为股民,不仅要为中国的股民,还要为洋股民工作。我每天都会花几分钟看看迈瑞的股价。
  《英才》:对财富的看法?
  徐航:无所谓的。其实你本来没那么多钱的,都是纸上的。
  《英才》:个人最大的一笔开销?
  徐航:上市以后,我买了一辆凌志460,这是最奢侈的一次消费了吧,其它都只能算是投资。其实我们很多员工都买了凌志,也有买宝马的,不过还没人买奔驰,买奔驰好像有点太过分了。
  《英才》:有没有人对你影响特别大?
  徐航:现代社会和企业都蛮复杂的。别人在别的领域做得成功,他的经验不一定能复制到我的行业。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状况来分析,包括个人性格、企业现状、合作伙伴的状况等等。尤其是,我们在这个行业里走在前头,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摸索。
  《英才》: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徐航:首先必须要有激情、有愿景、有目标;其次,要知道怎么用适当的方式去实现目标。具体来说,在企业中,就是怎么组织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一旦目标明确了,平台搭好了,公平地考核了,超水平地激励了,事情就容易做好了。
  《英才》:能否总结一下迈瑞这些年能快速发展的原因?
  徐航:天道酬勤。我们全公司上下那么认真刻苦地做事,要是做不好才奇怪了。至于管理方面,我们几个创始人经常在一起做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下面的人很少会直接批评我们,要是等市场来批评,就晚了。而中层以下有逐级考核的机制。这算是公司能持续顺利发展的保证吧。
  《英才》:有没有想过让下一代来接手?
  徐航:虽然我很希望迈瑞能做成百年老店,但绝对没有想过做家族企业。一方面,下一代们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我觉得高科技公司要想做成家族企业是注定要失败的,当年的王安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点是高科技企业和传统企业很大的不同,我们主要是靠人才、靠技术,而不是靠设备什么的。所以,要想把财富永远留在自己家里是不可能的。
其他文献
印度比中国强在哪里?美国为什么比任何国家都更有钱?什么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为什么中国人出卖的是“硬苦力”?  近年来活跃于中国大陆的美国知名华人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用他独辟蹊径的观点,鞭辟入里的剖析,为我们研究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的问题以及其它新兴资本市场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2007年12月,《英才》记者在美国对陈志武进行了独家专访,呈现了他在海外留学多年后是如何一
期刊
世界500强公司领袖高端对话    何力:世界经济的快速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地理概念的差异,对于那些谋求在更大舞台上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说,他们的角色和使命将会发生巨大改变。对跨国公司而言,实现本土化、合作共赢是经过多年探索而找到的发展方向。在长期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跨国公司也逐渐适应了分享知识与经验、共创价值、共担责任的新角色。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路径中,中国的跨国公司应该具有怎样的使命感?跨国公
期刊
CCTV年度经济人物大讲堂    刘永好  打造农业产业链是一次伟大的变革    加入WTO这几来年,中国工业发展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我们的农业发展相对慢一些。作为从事农业产业的企业,我们该怎么走?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非常认真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中国农业一定要走现代化的道路,要做农业产业链,走一条联合求发展的道路。具体讲就是,我们把一些优势的企业结合起来,通过股权的方式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制订一系列的
期刊
2007中国管理100年会午宴实录    我今天想谈一个具体的问题,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化的问题。  制造业在中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虽然现在高端服务业、高技术行业在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制造业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它能解决就业的问题,就业问题解决了,中国的市场潜力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  那么,中国制造业在往外走的时候,有哪些优势?空间到底有多大?优势有两点。第一,中国企业家,特别是
期刊
2007“具价值企业之社会责任榜样”  中国工商银行获奖理由  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2007年工商银行全面建设“绿色银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践行了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    宝钢集团获奖理由  在钢铁产业遭遇市场瓶颈的2007年,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展开行业并购,努力开拓海外市场,承担全球化企业责任,为中国钢铁企业树立了一个典型的榜样形象。    
期刊
规则是用来打破的。  在残酷的商业世界里,出奇不意,反其道而为之,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面对困境,企业家与其在规则之内混浊的红海里挣扎,不如另辟蹊径,寻找广阔自由的蓝海。  而且,当一个企业家有着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考虑角度和强烈的叛逆性,那并不代表其商业行为也一定要另类。    比如史蒂夫乔布斯,就崇尚各种匪夷所思的东西。他小时候被学校开除过,甚至尝试过吸毒,但最终乔布斯凭着一只小小的苹果撬动
期刊
“到北京两年半我瘦了16斤,工作太忙了。”坐在《英才》记者对面的希腊驻华大使米哈伊勒·坎巴尼斯(Michael E. Cambanis)看上去有些憔悴。他不停地从桌上的烟盒里抽出一根香烟,放回去,抽出来,如此反复几次,然后才点着。  两年半里,他接待了30次部长访问,还没包括数不清的各种代表团。“每周都有代表团来访,有时一周两三次,很难有一个周末能休息,”大使说。在此之前,他任希腊驻摩洛哥大使5年
期刊
在中国商业文明的迅速演进之下,在与世界经济的交相融合之中,2007年代表着中国经济主流力量的中国企业走过了怎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他们如何创造价值,他们如何肩负责任?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2007年12月1日,由英才杂志社、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北京青年报社、新浪网、山东电视台联合全国各省市各大主流媒体举办的“2007中国管理100年会”在北京JW万豪酒店成功举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
期刊
     
期刊
阿里巴巴集团  马云催生4900个富豪  阿里巴巴  人人都爱IPO  文|本刊记者张刚    “人人都爱IPO!”  2007年11月初,激动人心的海报,铺天盖地地贴满了杭州市的阿里巴巴总部。  “阿里人”的激动,以及对IPO的渴望,都有着充足的理由。无论你是“十八罗汉”(18名创业者),还是“一百单八将”,或是“五年陈”(在阿里巴巴工作满5年的员工),以及“阿里人”(工作满3年),甚至你是一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