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了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大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度”,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大问题;思维度;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关注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思维,多数教师着力于问题的准确性、提问的技巧性和问题的指向性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问和问题的引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设置问题的方式,学生往往处在被动位置,有一种教师“牵”着学生走的课堂模式。简单的问题的堆砌,削弱数学课堂思维的逻辑性。因此,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时,就会出现教师课堂带着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解题时学生容易正确答题,而一旦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就不会思考,无从下手。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少提问,少引导,巧妙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打开思路。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抓住“大问题”,挖掘“问题”的价值
“大问题”并不是指文字高深的问题,而是具有思考价值、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维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重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理设计一个“大问题”,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在一节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课上,老师出示零散的58颗珠子。提出问题:58颗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上课教师提出质疑后却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而是由教师自己指出:有人说可以画一画,有人说如果给我58颗珠子就好了,你还有什么办法?这里,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画一画”“穿一穿”就略显仓促。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体现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活动自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体现“问题”的价值。
二、提出“大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数学问题的价值在于思维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就是好问题、大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就要求教师善于提出“大问题”,并使学生能在一个大问题的引领下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数学问题:一架大型客机有400个座位,某次航班已经售出机票304张。一个98人的旅游团准备乘坐这次航班,剩下的机票够吗?学生读完题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求“剩下的机票够吗”,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开始思考,这时教师并不能急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在独立解题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板演:
方法一:400-304=96(座)96<98;
方法二:304 96=402(座)400(座)<402(座);
方法三:304 96=402(座)402-400=2(座)
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表达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想法,并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无论学生的方法对错,都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描述数学概念、思考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学生自己的理解、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来推进多数学生的数学学习,达到学生之间思维分享、交流学习的目的。
三、巧设“大问题”,挑战学生智慧
传统的“一问一答”的课堂提问模式,教师根据课堂预设的问题逐个向学生发问,教师主动,学生被动。而由“大问题”形成的课堂活动,生成性的知识相对较多,课堂也会出现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课堂中需要教师课前充分预设,灵活地把握课堂。教师要善于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独特的思维,机智地评价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辨析对错。在与学生的课堂活动中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数学问题:三角形的菜地每条边都长88米,买250米的栅栏能把这块地围住吗?学生读题后找出条件和问题,教师只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买250米的栅栏能把这块地围住吗?”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独立解题。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采用连加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给出了很多种不同的解法。可以分别让学生板演不同的方法,并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暴露出学生的思维独特。学生说“用250米的栅栏先围三角形地的第一条边,再围第二条,最后发现剩下的74米不够围第三条边。”这种解题思路是一种动态的思维方式,如果有多媒体的展示效果会更好。因此,“大问题”的设置,发展的既是学生的思维,也是对教师和学生课堂智慧的挑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大问题”,充分发挥大问题的价值,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不断地分析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养成积极钻研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大问题;思维度;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关注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思维,多数教师着力于问题的准确性、提问的技巧性和问题的指向性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问和问题的引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设置问题的方式,学生往往处在被动位置,有一种教师“牵”着学生走的课堂模式。简单的问题的堆砌,削弱数学课堂思维的逻辑性。因此,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时,就会出现教师课堂带着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解题时学生容易正确答题,而一旦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就不会思考,无从下手。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少提问,少引导,巧妙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打开思路。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抓住“大问题”,挖掘“问题”的价值
“大问题”并不是指文字高深的问题,而是具有思考价值、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维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重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理设计一个“大问题”,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在一节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课上,老师出示零散的58颗珠子。提出问题:58颗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上课教师提出质疑后却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而是由教师自己指出:有人说可以画一画,有人说如果给我58颗珠子就好了,你还有什么办法?这里,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画一画”“穿一穿”就略显仓促。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体现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活动自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体现“问题”的价值。
二、提出“大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数学问题的价值在于思维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就是好问题、大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就要求教师善于提出“大问题”,并使学生能在一个大问题的引领下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数学问题:一架大型客机有400个座位,某次航班已经售出机票304张。一个98人的旅游团准备乘坐这次航班,剩下的机票够吗?学生读完题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求“剩下的机票够吗”,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开始思考,这时教师并不能急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在独立解题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板演:
方法一:400-304=96(座)96<98;
方法二:304 96=402(座)400(座)<402(座);
方法三:304 96=402(座)402-400=2(座)
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表达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想法,并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无论学生的方法对错,都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描述数学概念、思考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学生自己的理解、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来推进多数学生的数学学习,达到学生之间思维分享、交流学习的目的。
三、巧设“大问题”,挑战学生智慧
传统的“一问一答”的课堂提问模式,教师根据课堂预设的问题逐个向学生发问,教师主动,学生被动。而由“大问题”形成的课堂活动,生成性的知识相对较多,课堂也会出现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课堂中需要教师课前充分预设,灵活地把握课堂。教师要善于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独特的思维,机智地评价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辨析对错。在与学生的课堂活动中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数学问题:三角形的菜地每条边都长88米,买250米的栅栏能把这块地围住吗?学生读题后找出条件和问题,教师只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买250米的栅栏能把这块地围住吗?”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独立解题。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采用连加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给出了很多种不同的解法。可以分别让学生板演不同的方法,并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暴露出学生的思维独特。学生说“用250米的栅栏先围三角形地的第一条边,再围第二条,最后发现剩下的74米不够围第三条边。”这种解题思路是一种动态的思维方式,如果有多媒体的展示效果会更好。因此,“大问题”的设置,发展的既是学生的思维,也是对教师和学生课堂智慧的挑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大问题”,充分发挥大问题的价值,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不断地分析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养成积极钻研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