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参加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工作,是在该厂创建的初期,屈指算来已经四十年了。最初十余年,永利曾和英商卜内门洋碱公司展开了长期的尖锐斗争。在斗争过程中,我因工作关系,举凡谈判、决策以及双方决定的执行,事无巨细,几乎无役不从,因之对于各种曲折较为熟悉,就可能根据的史料和个人记忆所及,尽量叙述以供参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以化工产品称雄于世界的企业,一般地认为最大有三家: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Brunner,Mond & Company,Ltd.),美国杜邦公司(DuPont),德国法本公司(I.G. Farben AG)。它们都成立多年,资本雄厚,组织庞大,技术力量充实,执掌化工界牛耳。世界上任何角落,尤其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几乎无处不有他们的营业机构。其中单就碱品来说,当年卜内门的力量又远在其他两家之上。该公司在我国的华文行名,特采用“洋碱”二字,以示其突出。
约在十九世纪末期,英碱开始输入我国,当时我国同胞一向惯用土碱,不识洋碱,洋碱初出时只设法在通商大埠开辟销路。相传卜内门首届主事人李立德(E.S. Little)曾在廊坊等地雇人肩挑洋碱,本人手摇铜铃,随同叫卖,路人惊奇围观。不到十年,不独城乡人民用以发酵和洗涤相当普遍,而在城市用于工业者其数量尤巨。
在永利未曾出碱以前,我国已为英碱的绝大市场,无人能与竞争,形成英碱的垄断。及永利工厂创设,开始他们认为将同业经垮台的山东鲁丰厂一样,必然资金无着 ,技术无人,最终无不失败。其后眼见永利高级干部多属国内外大学毕业,学有专长,虽一再遭受困难,始终艰苦奋斗,确具不制成纯碱不止的决心。于是换用另一种手法,企图在我出碱以前,予我根本摧毁,使我不能生存。其法为何?即利用英人在稽核所的地位暗中对我加以摧残。
在袁世凯主政时期,曾和以英国为首的五国银团成立善后借款,计二千五百万英镑,实付84%,年息5%,规定我国全部以盐税作抵。以首十年盐税所得付息,从十一年起开始还本付息,不足时再以关税溢余补充。因此,北洋军阀政府财政部设置盐务署,下设盐务稽核所。署长名为总办,由财政部次长兼任;稽核所首长名为会办,则由英人充任。首届洋会办丁恩,袁世凯嘉其借款有功,礼遇优渥。当时体制为盐务署主持行政,稽核所主持稽核税收,遇到有关盐税增减,所里提出的意见具有无限权力,总办无不惟命是听。
卜内门总行于我厂快出碱时,通过英国外交大臣和它的驻华使节,指令丁恩迫使盐务署突然公布工业用盐征税条例,规定每工业用盐一百斤纳税二角。换言之,每制碱一担需要原料盐两担,无形中成本便增加了四角。试问新兴工业,即侥幸免去竞争,还不知能否生存,而英厂用盐制碱无税,我厂反先增加盐税四角,何以生存?何况我在设厂以前,先得工业用盐免税许可,今建成试工,迅收出货,突然征税,不啻置我于死地。
因向平政院控诉财政部盐务署背信违法,惟院方力量达不到英籍洋员,未能依法处理,申述未有结果。后经财政部长一再和洋会协办协商,始公布永利用盐制碱暂予免税一年;但仍附带一条件,即在永利纯碱售价高于洋碱时为有效。
英会办滥用职权,暗中保护英国碱商。其后一年届满,沽厂出碱不利,乃向盐务署重请维持免税原案。值五卅案起,在上海英文《大陆报》上登出本案始末,公开地尽情揭露。洋会办慑于舆情,始对公司请求,再批准展期五年。最终乃定为永利工业用盐准予免税三十年,从此公司的生存乃得到保证。
此文摘编自余啸秋口述“永利碱厂和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斗争前后记略”。永利碱厂由中国早期的著名实业家范旭东(1883—1945)所创建。
范旭东原名源让,字明俊,湖南湘阴县人。1914年,有着日本留学经历的范旭东,开始实践其实业救国志向,1914年7月,他在塘沽创办的久大精盐公司,开创中国化工事业先河。1916年筹建的永利碱厂为中国最早的制碱厂。这些实践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包括职业经理人李烛尘和技术专家侯德榜。
永利碱厂创办后困难重重,技术上尤费周折。经过侯德榜等技术人员的艰苦摸索,永利于1924年出碱,1925年“红三角”牌纯碱正式诞生。当时中国的纯碱市场为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所垄断,他们运用其在华势力征收工业用盐税以增加永利碱厂成本;不许其代销店兼销永利碱厂的纯碱;并削减碱价,以种种手段想挤垮永利碱厂。范旭东等人与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相争,长达二十年之久。
直到1936年5月12日,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与永利碱厂签订协定,在中国市场上纯碱销售比例为永利碱厂占百分之五十五、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占百分之四十五,纯碱的销售价格必经双方商讨同意决定。当时,永利碱厂纯碱用的是红三角牌,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纯碱用的是蛾眉牌。“红三角”与“蛾眉”的这场斗争,既反映了当时外国资本输入和中国民族资本发展之间的矛盾,又揭示出当时中国化学工业艰难困苦的处境。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以化工产品称雄于世界的企业,一般地认为最大有三家: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Brunner,Mond & Company,Ltd.),美国杜邦公司(DuPont),德国法本公司(I.G. Farben AG)。它们都成立多年,资本雄厚,组织庞大,技术力量充实,执掌化工界牛耳。世界上任何角落,尤其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几乎无处不有他们的营业机构。其中单就碱品来说,当年卜内门的力量又远在其他两家之上。该公司在我国的华文行名,特采用“洋碱”二字,以示其突出。
约在十九世纪末期,英碱开始输入我国,当时我国同胞一向惯用土碱,不识洋碱,洋碱初出时只设法在通商大埠开辟销路。相传卜内门首届主事人李立德(E.S. Little)曾在廊坊等地雇人肩挑洋碱,本人手摇铜铃,随同叫卖,路人惊奇围观。不到十年,不独城乡人民用以发酵和洗涤相当普遍,而在城市用于工业者其数量尤巨。
在永利未曾出碱以前,我国已为英碱的绝大市场,无人能与竞争,形成英碱的垄断。及永利工厂创设,开始他们认为将同业经垮台的山东鲁丰厂一样,必然资金无着 ,技术无人,最终无不失败。其后眼见永利高级干部多属国内外大学毕业,学有专长,虽一再遭受困难,始终艰苦奋斗,确具不制成纯碱不止的决心。于是换用另一种手法,企图在我出碱以前,予我根本摧毁,使我不能生存。其法为何?即利用英人在稽核所的地位暗中对我加以摧残。
在袁世凯主政时期,曾和以英国为首的五国银团成立善后借款,计二千五百万英镑,实付84%,年息5%,规定我国全部以盐税作抵。以首十年盐税所得付息,从十一年起开始还本付息,不足时再以关税溢余补充。因此,北洋军阀政府财政部设置盐务署,下设盐务稽核所。署长名为总办,由财政部次长兼任;稽核所首长名为会办,则由英人充任。首届洋会办丁恩,袁世凯嘉其借款有功,礼遇优渥。当时体制为盐务署主持行政,稽核所主持稽核税收,遇到有关盐税增减,所里提出的意见具有无限权力,总办无不惟命是听。
卜内门总行于我厂快出碱时,通过英国外交大臣和它的驻华使节,指令丁恩迫使盐务署突然公布工业用盐征税条例,规定每工业用盐一百斤纳税二角。换言之,每制碱一担需要原料盐两担,无形中成本便增加了四角。试问新兴工业,即侥幸免去竞争,还不知能否生存,而英厂用盐制碱无税,我厂反先增加盐税四角,何以生存?何况我在设厂以前,先得工业用盐免税许可,今建成试工,迅收出货,突然征税,不啻置我于死地。
因向平政院控诉财政部盐务署背信违法,惟院方力量达不到英籍洋员,未能依法处理,申述未有结果。后经财政部长一再和洋会协办协商,始公布永利用盐制碱暂予免税一年;但仍附带一条件,即在永利纯碱售价高于洋碱时为有效。
英会办滥用职权,暗中保护英国碱商。其后一年届满,沽厂出碱不利,乃向盐务署重请维持免税原案。值五卅案起,在上海英文《大陆报》上登出本案始末,公开地尽情揭露。洋会办慑于舆情,始对公司请求,再批准展期五年。最终乃定为永利工业用盐准予免税三十年,从此公司的生存乃得到保证。
此文摘编自余啸秋口述“永利碱厂和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斗争前后记略”。永利碱厂由中国早期的著名实业家范旭东(1883—1945)所创建。
范旭东原名源让,字明俊,湖南湘阴县人。1914年,有着日本留学经历的范旭东,开始实践其实业救国志向,1914年7月,他在塘沽创办的久大精盐公司,开创中国化工事业先河。1916年筹建的永利碱厂为中国最早的制碱厂。这些实践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包括职业经理人李烛尘和技术专家侯德榜。
永利碱厂创办后困难重重,技术上尤费周折。经过侯德榜等技术人员的艰苦摸索,永利于1924年出碱,1925年“红三角”牌纯碱正式诞生。当时中国的纯碱市场为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所垄断,他们运用其在华势力征收工业用盐税以增加永利碱厂成本;不许其代销店兼销永利碱厂的纯碱;并削减碱价,以种种手段想挤垮永利碱厂。范旭东等人与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相争,长达二十年之久。
直到1936年5月12日,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与永利碱厂签订协定,在中国市场上纯碱销售比例为永利碱厂占百分之五十五、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占百分之四十五,纯碱的销售价格必经双方商讨同意决定。当时,永利碱厂纯碱用的是红三角牌,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纯碱用的是蛾眉牌。“红三角”与“蛾眉”的这场斗争,既反映了当时外国资本输入和中国民族资本发展之间的矛盾,又揭示出当时中国化学工业艰难困苦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