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早已颁布,然而语文教学现状仍然令人担忧,不少语文教师困惑了。其实,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理论,我们最需要的是在教学方式上自我反思,将理论付诸实践。语文是一门感性学科,需要学习者亲身体验、探究和发现,从而获得感悟。为什么语文课堂沉闷、学生学习无趣、考试效率低下?把语文仅仅当作工具、视为一种知识,不厌其烦地讲解演绎,铺天盖地做练习,这种单一的强化式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实提醒我们,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应该重视发现式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发现”列为课程主要目标:“学生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倡导语文发现式教学既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也是教学方式期待的一种变革。
语文教学方式的这种变革,必然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增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体味到发现的乐趣。而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在这种创造性学习中必将开发和挖掘创造潜能。这种创造潜能也一定会在新课标影响下的语文能力检测中得到充分肯定。这正是我们追求的语文教学理想。
探讨语文发现式教学当然应该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式理论,但是我们更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研究指引语文教学方向的新课标,所以实施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发现式教学,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
一、发现式教学以学生自主为前提
“自主”是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个关键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有所发现就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教学的沉闷、效率低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首先是因为学生没有“自主”。没有自主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发现也就无从谈起。现在课堂中的“发现”基本上是老师的发现。老师的发现不是没有价值,只是将这种发现传授给学生,它已经转化为一种固化知识。实施发现式教学,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自主是发现的前提。为什么课堂命题作文总是写得不如人意,翻开随笔,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篇篇鲜活的文字?因为随笔最大的特点是自主,有了这个自主,才有对生活的发现、对自我的发现和对生命的发现。这个发现决定了写作的成功。课堂教学一旦赋予学生自主权,就会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老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的发现做好引路人。
二、发现式教学在探究体验中进行
青少年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因为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探究已经成为一种心理需要。无疑,探究又是一种体验,语文发现式教学正是在探究体验中进行,让学习者在愉悦的经验过程中得到情感的释放和心理满足。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中探究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中探究体验,在探究体验中教学;对于所有的参与者而言,在创新中探究体验,在探究体验中创新,最终获得探究体验的快乐、成功的快感。新课标告诉我们,探究学习重在体验,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同样,语文发现式教学注重的也是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探究体验为主要表现形式。发现过程中的一个错误结论并不影响过程的价值。以阅读为例,语文教学中的发现是对语言艺术的发现,是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发现,是对文化内涵的发现。这些发现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发现过程中不断修正认识,寻求真知。
三、发现式教学需要合作学习形式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新课标大力倡导合作学习,认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要指导学生“注意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发现式教学也需要合作学习。从现象上来看,个人钻研也会有所发现,但是从普遍意义上来考察,任何发现都离不开合作学习。有了合作学习形式,课堂就不会沉闷,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不仅能够找到解决疑难的办法,对平常的现象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合作探讨《药》中人名艺术,发现华夏两家姓氏合并暗指“华夏”民族;发现夏瑜的“瑜”与秋瑾中的“瑾”是同义,认定秋瑾是夏瑜的原型;发现华老栓中的“老栓”与“脑栓”谐音,人一旦脑栓,必然麻木;发现人名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中有了这样的发现,学生对《药》的学习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作为艺术大师的鲁迅也有了新的认识。很显然,发现式教学倡导合作学习不是形式上的集体(全班)教学加小组讨论,更不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授加学生代表发言,而是师生、生生围绕学习任务以发现为最终目的而进行的有价值的探讨。
四、发现式教学注重学生审美感受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审美理念的阐释。课标将审美和语文应用、探究能力并提,强化了语文课程的审美功能。可以这样说,语文和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是审美。语文教学课堂之所以缺乏一种灵动,是因为我们太注重语文的应用,忽视了审美感受。走进名师课堂,我们常常思考,是什么原因使教学变得如此和谐,使学生变得如此聪明?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审美发现一定会引起我们特别关注。师生在教学中自由地欣赏美、发现美,进而运用美的规律创造美。这样的课堂必然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学习应该是审美欣赏的发现过程。当教师充分运用优美、简洁、形象、含蓄的艺术语言表现审美对象,启发学生体味美的意境、美好的情感,就能够诱发学生的激情,引起感情的共鸣。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审美体验,有困惑,有质疑,就会有美的发现。语文学习,大到一个人物形象分析,小到一个词语的品味,一旦进入审美,课堂就活了起来。这就是我们强调发现式教学注重审美感受的理由。
五、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同为名山:华山险,泰山雄,黄山奇,峨嵋秀。险、雄、奇、秀,就是不同的个性。有了个性,这些名山才具有永久的魅力。一个人就是一座山,都有独特的一面,一个学生自有一种风景。新世纪的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随着知识面的扩展、理解能力的提高,他们总希望有较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显示自己特有的个性才能。新课标特别关注这种个性特征:“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基于这个理念,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成功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保护了学生的个性,也就保护了学生的灵性,学生一旦有了灵性,就一定会有成功的发现。发现在共同探究中孕育,在个性认识中诞生。
六、发现式教学为了学生未来发展
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我们倡导发现式教学,正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目前对发现式教学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应试在作怪。不少学校急功近利,对学生未来发展意义认识不足,责任感不强,同时缺乏以发展为目的的科学评价,导致教师拼命追求短期的显性效果,在学习这个马拉松的全过程中,只管起跑阶段冲在最前面,不管最后能否理想地到达终点。而语文素养根本无法速成,无视这个规律,必然造成学生身心疲惫,就是应试也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发现式教学要求老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满足其情感需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和他的现实生活、未来工作、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独立的个性得到充分的重视,能够自由地发表独到的见解,尝试到学习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永远前进的动力。在发现式教学课堂,学生学习的是学法,培养的是素质,目的是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不教自学、自觉发展的境界。这就是语文发现式教学的终极目标。
以上我们对语文发现式教学理念作了一个探讨,下面我们欣赏一个发现式教学实例:
这是陈钟梁先生举出的一个教学片段。内容是“诗词鉴赏”,教学《回乡偶书》。
教师:诗题为“回乡偶书”,乍一看,意思都懂,回到家乡偶然写的。如果仅这样理解,我以为我们未必读懂了。这里有两个词“乡”“偶”,请大家仔细品味一下,看看这两个词有没有特别的意义。
(学生讨论。)
学生A:我想起一个成语:妙手偶得。
教师:妙手,非同一般;偶得,也绝不是偶然吧?
学生B:偶然中有必然,看似偶然,其实是灵感的闪现吧!
教师:“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偶得,记录的就是灵感迸发的火花啊!它可是为有心人准备的哦,看似偶然,其实是呕心沥血呢。
学生C:我也想起了一个成语:衣锦还乡。
教师:你启发我想起了李白《越中览古》中的两句诗“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你想:一个是还乡,一个是还家,为什么呢?
学生D:这样看来,家和乡,还真有点讲究呢,乡,指故乡,是出生地,比家的范围要大。
教师:这样看,也不能说错。不过,你是从地理范畴说的。从文化的角度看,就不是这样了。我们先人,不惜流汗、流血去打拼,等到功成名就,就要“衣锦还乡”,而不是“衣锦还家”,为什么?
学生E:为了光宗耀祖。
教师:对。乡中有家,更有家族。家族中有家谱、祠堂,祠堂中有牌位。能够光宗耀祖,在家谱中留有记录、在祠堂中争得牌位,这对外姓,或者,就是对家族中的旁支而言,是何等的脸面啊!
“回乡偶书”四个平平常常的文字,老师并不是简简单单解释一下就是“回到家乡偶然写的”意思,也未必带有明确的发现式教学实验目的,但实际上他采用的是发现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符号,从文字的表层深人到文化内核,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审美,感受到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学生既掌握了相关的语文知识,交流了不少成语诗词名句,又得到了一次文化熏陶,更主要的是激发了探究兴趣,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掌握了学习方法,积累了经验,在以后的诗词鉴赏乃至学习其他内容中一定会知道如何去发现,并有信心去发现了。如果我们一直坚持这样的发现式教学,那么语文教与学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享受。我们还需要担心语文考试吗?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有如下结论:在语文发现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学习发现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学习发现过程,在自主探究体验中合作学习,在审美感受中张扬个性,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既是一个引导学生发现者,也是一个和学生一样的发现者。我们倡导语文发现式教学,是因为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艺术。
[作者通联:湖北武汉六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发现”列为课程主要目标:“学生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倡导语文发现式教学既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也是教学方式期待的一种变革。
语文教学方式的这种变革,必然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增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体味到发现的乐趣。而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在这种创造性学习中必将开发和挖掘创造潜能。这种创造潜能也一定会在新课标影响下的语文能力检测中得到充分肯定。这正是我们追求的语文教学理想。
探讨语文发现式教学当然应该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式理论,但是我们更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研究指引语文教学方向的新课标,所以实施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发现式教学,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
一、发现式教学以学生自主为前提
“自主”是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个关键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有所发现就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教学的沉闷、效率低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首先是因为学生没有“自主”。没有自主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发现也就无从谈起。现在课堂中的“发现”基本上是老师的发现。老师的发现不是没有价值,只是将这种发现传授给学生,它已经转化为一种固化知识。实施发现式教学,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自主是发现的前提。为什么课堂命题作文总是写得不如人意,翻开随笔,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篇篇鲜活的文字?因为随笔最大的特点是自主,有了这个自主,才有对生活的发现、对自我的发现和对生命的发现。这个发现决定了写作的成功。课堂教学一旦赋予学生自主权,就会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老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的发现做好引路人。
二、发现式教学在探究体验中进行
青少年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因为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探究已经成为一种心理需要。无疑,探究又是一种体验,语文发现式教学正是在探究体验中进行,让学习者在愉悦的经验过程中得到情感的释放和心理满足。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中探究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中探究体验,在探究体验中教学;对于所有的参与者而言,在创新中探究体验,在探究体验中创新,最终获得探究体验的快乐、成功的快感。新课标告诉我们,探究学习重在体验,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同样,语文发现式教学注重的也是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探究体验为主要表现形式。发现过程中的一个错误结论并不影响过程的价值。以阅读为例,语文教学中的发现是对语言艺术的发现,是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发现,是对文化内涵的发现。这些发现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发现过程中不断修正认识,寻求真知。
三、发现式教学需要合作学习形式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新课标大力倡导合作学习,认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要指导学生“注意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发现式教学也需要合作学习。从现象上来看,个人钻研也会有所发现,但是从普遍意义上来考察,任何发现都离不开合作学习。有了合作学习形式,课堂就不会沉闷,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不仅能够找到解决疑难的办法,对平常的现象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合作探讨《药》中人名艺术,发现华夏两家姓氏合并暗指“华夏”民族;发现夏瑜的“瑜”与秋瑾中的“瑾”是同义,认定秋瑾是夏瑜的原型;发现华老栓中的“老栓”与“脑栓”谐音,人一旦脑栓,必然麻木;发现人名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中有了这样的发现,学生对《药》的学习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作为艺术大师的鲁迅也有了新的认识。很显然,发现式教学倡导合作学习不是形式上的集体(全班)教学加小组讨论,更不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授加学生代表发言,而是师生、生生围绕学习任务以发现为最终目的而进行的有价值的探讨。
四、发现式教学注重学生审美感受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审美理念的阐释。课标将审美和语文应用、探究能力并提,强化了语文课程的审美功能。可以这样说,语文和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是审美。语文教学课堂之所以缺乏一种灵动,是因为我们太注重语文的应用,忽视了审美感受。走进名师课堂,我们常常思考,是什么原因使教学变得如此和谐,使学生变得如此聪明?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审美发现一定会引起我们特别关注。师生在教学中自由地欣赏美、发现美,进而运用美的规律创造美。这样的课堂必然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学习应该是审美欣赏的发现过程。当教师充分运用优美、简洁、形象、含蓄的艺术语言表现审美对象,启发学生体味美的意境、美好的情感,就能够诱发学生的激情,引起感情的共鸣。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审美体验,有困惑,有质疑,就会有美的发现。语文学习,大到一个人物形象分析,小到一个词语的品味,一旦进入审美,课堂就活了起来。这就是我们强调发现式教学注重审美感受的理由。
五、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同为名山:华山险,泰山雄,黄山奇,峨嵋秀。险、雄、奇、秀,就是不同的个性。有了个性,这些名山才具有永久的魅力。一个人就是一座山,都有独特的一面,一个学生自有一种风景。新世纪的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随着知识面的扩展、理解能力的提高,他们总希望有较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显示自己特有的个性才能。新课标特别关注这种个性特征:“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基于这个理念,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成功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保护了学生的个性,也就保护了学生的灵性,学生一旦有了灵性,就一定会有成功的发现。发现在共同探究中孕育,在个性认识中诞生。
六、发现式教学为了学生未来发展
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我们倡导发现式教学,正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目前对发现式教学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应试在作怪。不少学校急功近利,对学生未来发展意义认识不足,责任感不强,同时缺乏以发展为目的的科学评价,导致教师拼命追求短期的显性效果,在学习这个马拉松的全过程中,只管起跑阶段冲在最前面,不管最后能否理想地到达终点。而语文素养根本无法速成,无视这个规律,必然造成学生身心疲惫,就是应试也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发现式教学要求老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满足其情感需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和他的现实生活、未来工作、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独立的个性得到充分的重视,能够自由地发表独到的见解,尝试到学习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永远前进的动力。在发现式教学课堂,学生学习的是学法,培养的是素质,目的是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不教自学、自觉发展的境界。这就是语文发现式教学的终极目标。
以上我们对语文发现式教学理念作了一个探讨,下面我们欣赏一个发现式教学实例:
这是陈钟梁先生举出的一个教学片段。内容是“诗词鉴赏”,教学《回乡偶书》。
教师:诗题为“回乡偶书”,乍一看,意思都懂,回到家乡偶然写的。如果仅这样理解,我以为我们未必读懂了。这里有两个词“乡”“偶”,请大家仔细品味一下,看看这两个词有没有特别的意义。
(学生讨论。)
学生A:我想起一个成语:妙手偶得。
教师:妙手,非同一般;偶得,也绝不是偶然吧?
学生B:偶然中有必然,看似偶然,其实是灵感的闪现吧!
教师:“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偶得,记录的就是灵感迸发的火花啊!它可是为有心人准备的哦,看似偶然,其实是呕心沥血呢。
学生C:我也想起了一个成语:衣锦还乡。
教师:你启发我想起了李白《越中览古》中的两句诗“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你想:一个是还乡,一个是还家,为什么呢?
学生D:这样看来,家和乡,还真有点讲究呢,乡,指故乡,是出生地,比家的范围要大。
教师:这样看,也不能说错。不过,你是从地理范畴说的。从文化的角度看,就不是这样了。我们先人,不惜流汗、流血去打拼,等到功成名就,就要“衣锦还乡”,而不是“衣锦还家”,为什么?
学生E:为了光宗耀祖。
教师:对。乡中有家,更有家族。家族中有家谱、祠堂,祠堂中有牌位。能够光宗耀祖,在家谱中留有记录、在祠堂中争得牌位,这对外姓,或者,就是对家族中的旁支而言,是何等的脸面啊!
“回乡偶书”四个平平常常的文字,老师并不是简简单单解释一下就是“回到家乡偶然写的”意思,也未必带有明确的发现式教学实验目的,但实际上他采用的是发现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符号,从文字的表层深人到文化内核,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审美,感受到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学生既掌握了相关的语文知识,交流了不少成语诗词名句,又得到了一次文化熏陶,更主要的是激发了探究兴趣,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掌握了学习方法,积累了经验,在以后的诗词鉴赏乃至学习其他内容中一定会知道如何去发现,并有信心去发现了。如果我们一直坚持这样的发现式教学,那么语文教与学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享受。我们还需要担心语文考试吗?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有如下结论:在语文发现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学习发现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学习发现过程,在自主探究体验中合作学习,在审美感受中张扬个性,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既是一个引导学生发现者,也是一个和学生一样的发现者。我们倡导语文发现式教学,是因为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艺术。
[作者通联:湖北武汉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