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我省全面展开,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我们习惯称之为叫“满堂灌”,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常常弄得学生一堂课听下来无精打采,老师也疲惫不堪。在新课改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如今教学方式上的一场“颠覆性的变化”即将来临,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本次“颠覆”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中之重。
1 用心沟通,用爱交流
什么样的老师学生最喜欢?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或是年轻帅气的男老师居多。为什么?因为他们跟学生走得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所以,熟悉、了解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但是,学生普遍喜欢的不仅是熟悉、了解他们的老师,而且还要能上好课、相信他们、理解他们的老师。爱是一种潜力股,学生只要感受到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一建立,学生喜欢这个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这就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习打下了基础。
2 培养兴趣,充满期望
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注意用鼓励方法使之能产生“罗森塔尔效应”。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宣传对他们的期望,特别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给他们以鼓励。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得以肯定。对于那些后进生,我常说这样的话:“你很聪明,就是对待学习有些散慢,耐心些;你很踏实,只要再掌握些技巧和方法,我们的前途会很光明。”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我常说:“你是老师教过的最出色,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老师以你为荣。”而且在批改作业时,只要答得到位,我就批示“太棒了!加油!”这句话就象给他们注入了兴奋剂,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使他们浑身充满求知的力量。由于不断这样进行潜移默化的传递,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确实不错,便会向好的方面努力,从而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而成绩的取得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感觉,激发了学生前进的动力。注意在进行这项工作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
3 学识广博,旁征博引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教师教、学生学,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一堂课,在关注课堂内容教授的同时兼顾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课上的高效控制引导着课下的高效,而课下的高效又促使课上更高效。今天的课堂,像“运动场”、“舞台”,而今天的课下,则像“训练馆”、“排练场”,用“台上”控制“台下”、指导“台下”、评价“台下”,促使“台下”勤“练功”,才能使“台上”更精彩、更高效!
俗话说得好: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肚中要有一桶水。现在的教学已采用多媒体形式,这要求教师精通业务、博览群书,有更深的功底,不但课堂知识过硬,还要懂熟练的电脑技术,以及地理、政治等综合知识。“一根粉笔,一本书”的单调方式已经过去,我们需迎接新的挑战。如使用创设情境法,使课堂“动”起来。在讲授选修四《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一课时,我先放了一段视频,即《康熙王朝》的主题曲,提问: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这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非常感兴趣。等学生回答完毕,再问:你知道“康熙”年号的来历么?假如你是康熙帝,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同学们显得非常活跃,都想体验一回做皇帝的感觉。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学生通过学习讨论,不仅了解了历史,也增加了见识,而且对康熙帝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以后如何评价康熙帝做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的能力。
在平时讲课中也适当插进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传说、笑话故事,有时就针对某些历史问题进行“课堂小辩论”等方法来激发兴趣,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用更全面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中既锻炼了团队合作,又提高了研究性学习能力。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新的课程标准更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相结合起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不会觉得历史枯燥无味、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无益,同现实热点的联系会使得学生更感兴趣。如在讲选修四《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时,我将今年的热点问题加入其内,即2011年1月11日在天安门广场立孔子像。天安门是中国的心脏,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中国政治的晴雨表,中国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立孔子雕塑,而且还是以封建帝王九五之尊的寓意所立(孔子像身高9.5米)。究竟是立还是废?让学生展开讨论,增强学生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客观地看待历史。
心理学家认为,中学是学生感知能力显著发展的阶段,随着学习动机的确立和智力活动自觉性的增强,中学生已能按教学和实践任务的要求,持续地感知,不但能对事物的外部特征感知,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所以只有让历史教育走出枯燥、刻板的说教,步入孕育个性和灵感的美好境界,进入洋溢着激情、诗意的精神乐园,才能摒弃那些肤浅与盲从,更好发挥“人文关怀”功能。且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不能像自然科学般重演,故要体验历史,只能借助资料来深化体验,直至形成历史图景。所以我们的历史老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1 用心沟通,用爱交流
什么样的老师学生最喜欢?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或是年轻帅气的男老师居多。为什么?因为他们跟学生走得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所以,熟悉、了解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但是,学生普遍喜欢的不仅是熟悉、了解他们的老师,而且还要能上好课、相信他们、理解他们的老师。爱是一种潜力股,学生只要感受到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一建立,学生喜欢这个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这就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习打下了基础。
2 培养兴趣,充满期望
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注意用鼓励方法使之能产生“罗森塔尔效应”。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宣传对他们的期望,特别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给他们以鼓励。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得以肯定。对于那些后进生,我常说这样的话:“你很聪明,就是对待学习有些散慢,耐心些;你很踏实,只要再掌握些技巧和方法,我们的前途会很光明。”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我常说:“你是老师教过的最出色,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老师以你为荣。”而且在批改作业时,只要答得到位,我就批示“太棒了!加油!”这句话就象给他们注入了兴奋剂,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使他们浑身充满求知的力量。由于不断这样进行潜移默化的传递,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确实不错,便会向好的方面努力,从而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而成绩的取得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感觉,激发了学生前进的动力。注意在进行这项工作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
3 学识广博,旁征博引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教师教、学生学,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一堂课,在关注课堂内容教授的同时兼顾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课上的高效控制引导着课下的高效,而课下的高效又促使课上更高效。今天的课堂,像“运动场”、“舞台”,而今天的课下,则像“训练馆”、“排练场”,用“台上”控制“台下”、指导“台下”、评价“台下”,促使“台下”勤“练功”,才能使“台上”更精彩、更高效!
俗话说得好: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肚中要有一桶水。现在的教学已采用多媒体形式,这要求教师精通业务、博览群书,有更深的功底,不但课堂知识过硬,还要懂熟练的电脑技术,以及地理、政治等综合知识。“一根粉笔,一本书”的单调方式已经过去,我们需迎接新的挑战。如使用创设情境法,使课堂“动”起来。在讲授选修四《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一课时,我先放了一段视频,即《康熙王朝》的主题曲,提问: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这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非常感兴趣。等学生回答完毕,再问:你知道“康熙”年号的来历么?假如你是康熙帝,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同学们显得非常活跃,都想体验一回做皇帝的感觉。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学生通过学习讨论,不仅了解了历史,也增加了见识,而且对康熙帝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以后如何评价康熙帝做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的能力。
在平时讲课中也适当插进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传说、笑话故事,有时就针对某些历史问题进行“课堂小辩论”等方法来激发兴趣,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用更全面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中既锻炼了团队合作,又提高了研究性学习能力。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新的课程标准更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相结合起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不会觉得历史枯燥无味、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无益,同现实热点的联系会使得学生更感兴趣。如在讲选修四《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时,我将今年的热点问题加入其内,即2011年1月11日在天安门广场立孔子像。天安门是中国的心脏,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中国政治的晴雨表,中国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立孔子雕塑,而且还是以封建帝王九五之尊的寓意所立(孔子像身高9.5米)。究竟是立还是废?让学生展开讨论,增强学生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客观地看待历史。
心理学家认为,中学是学生感知能力显著发展的阶段,随着学习动机的确立和智力活动自觉性的增强,中学生已能按教学和实践任务的要求,持续地感知,不但能对事物的外部特征感知,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所以只有让历史教育走出枯燥、刻板的说教,步入孕育个性和灵感的美好境界,进入洋溢着激情、诗意的精神乐园,才能摒弃那些肤浅与盲从,更好发挥“人文关怀”功能。且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不能像自然科学般重演,故要体验历史,只能借助资料来深化体验,直至形成历史图景。所以我们的历史老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