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是当代美国大学最为通行的教科书,反映了新一代历史学家的世界历史观念。原作英文书名为Traditions and Encounters: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 .直译为:从全球视野看历史,全句无一“新”字,但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描述的“全球史”面貌,却是更努力追问何以呈现今天的面貌。以“传承”与“交流”这一纵一横两大世界历史主题,既关注各文明社会独有的发展历程,更倾注于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以系统、清晰而生动的方式呈现了人类社会的全景,颠覆了一元单线的霸权史观,探索多元文明的共生之道,倡导一种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理念。
[关键词]新全球史、传承、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5-0392-01
一个翻转的世界——第六部分 革命、工业和帝国的时代(1750-1914年)
在本书中的“第六部分 革命、工业和帝国的时代”中,革命、工业、帝国使得世界“翻转”。当时的世界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不仅因为政治革命,还因为工业化和新帝国主义。当被严重低估的殖民地和游击队的力量击败了傲慢的大不列颠帝国。这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的军队,这个世界注定要翻转了。英帝国的臣民(美国)打败了自己的统治者,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政府。法国大革命、海地革命、拉丁美洲独立革命,而相类似地,经济转型也与工业化联系起来,促进了世界的翻转。机器、工厂和无生命的力量与能源统治着人类生活和自然。两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仅仅是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与流动,还包括物种、资源在全世界的交换与流动。同时,工业化的飞速进程是造就帝国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进一步使得当时的世界翻转了。
18世纪和19世纪的革命者借助启蒙主义(比如人民主权)的理念,试图建立一个能代表民众利益和需求的政府来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比如说在法国大革命中,启蒙思想强调了激发法国革命的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的结合,包括对王室、贵族和教士特权的憎恨,另外还有对宗教自由、自主和共和的向往。然而革命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极大的,有些国家赢得了独立,而有些国家则陷入了政治动乱之中。当然,革命影响的不仅仅是本国,革命中所传播的启蒙思想同样也影响了别的国家。比如法国殖民地圣多明各的奴隶们起义反抗他们的领主,建立了独立的海地共和国,欧美领导人推动了墨西哥以及美洲中部和南部的独立运动。在本章中作者提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民族主义。虽然这种观念与启蒙思想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却有数以万计的人因为民族认同感而去建立一个统一和独立的国家。革命者借助启蒙运动中的各种启蒙主义的观念发动革命,而反过来,他们所塑造的革命同样在全世界传播了先进的启蒙思想,包括自由、平等、人民主权,同时还促进了民族国家的统一。民族主义思想的盛行使得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竞争,加剧了国家,尤其是那些具有多元文化的大国内部的紧张局势。
而29章则分为工业化的范式和工业社会两部分。“工业化”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向以工业和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经济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最主要的特征是,技术和组织上的变化改变了生产,带来了生产率的提高。在工业化进程中,工厂成为了工业社会的重要标志,并且出现了垄断组织即托拉斯和卡特尔。在这里,笔者想着重介绍这两种大型企业。托拉斯采用垂直的组织形式,通过此种方式来支配单个产业的各个方面,比如石油的开采、加工、精炼、销售和配运。而卡特尔则是通过横向组织来消除竞争,即同行业的独立公司之间合并或合作。卡特尔通过吸收竞争者、锁定价格、限制产量或者分割市场来确保其成员的利益。这两者的区别只是在技术层面上,其目标都是一致的:控制产量从而控制市场价格。工业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工业化促进了资源的高效整合,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另一方面,工业化促进人口大量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地球物质资源所承受的能力达到极限并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住房问题、资源分配问题。同时工业化促使贫富差距极度分化,贫者无立锥之地,而富者田连阡陌。第31章则由衰落中的奥斯曼帝国、压力下的俄罗斯帝国、被包围的中华帝国和日本的转型四部分组成。这四个国家在当时都面临着外忧内患。外忧则来自于西方强国的军事侵略,而内患则是人口压力、农业产量减少、饥荒、政府收入锐减以及各级政府所造成的内部虚弱。然而日本转型成功,其他三国则无力回天。在那个时代的中华帝国和日本都面临着西方列强大炮轰袭的危险处境,而两国在这样的逼迫下都打开了国门,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大清帝國在欧美西方列强的军事打击下,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虽说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但是清朝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而改良或是改革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要么是没有认识到本国体制的腐朽而坚持“中体西用”,要么就是过于激进,最终都导致改革失败,而大清帝国也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而日本却在明治维新之后成功转型,走上富强之路。仅仅在30年的时间里,明治维新的领导人将日本转变为强有力的工业社会,并为在世界事务中起重要作用做好准备。中国和日本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令人深思。
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第七部分 当代全球重组:1914年至今”
从1914年开始,整个世界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最后招致“毁灭”,然而这样的“毁灭”又使得世界重新整合,塑造了一个新生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都使得当时的世界局势极为紧张。当然,这一系列的噩梦使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卷入了充满暴力与痛苦的大漩涡之中。然而,一些新的力量对20世纪和21世纪的世界调整产生了影响,从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是一个没有国界的世界。比如殖民帝国的解体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全球性进程的加快扩大了世界各民族的交流范围和跨文化交流的形式,技术进步消除了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障碍。而且在技术和经济力量的带动下,国家的界限被突破,全世界的人们通过交通、运输和经济的复杂网络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这一高度融合的世界里,同样存在全球问题——如人权、传染疾病、性别平等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为了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全世界各个国家应该团结起来为了人类共同利益而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当然,新的世界性政府间或是非政府间的组织在这一进程中诞生,比如联合国、世贸和红十字会等。
上世纪60年代,19世纪的欧洲中心沦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成为西方历史学反思和批判的重点。全球史作为一种新的通史修撰观念,就是在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反思中出现,旨在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从宏观的角度审视和研究历史。自《世界历史杂志》于1990年创刊后,全球史研究继续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关注的重点不再局限于通史,切入问题和解决方法更是多样化。杰里.本特利教授更是率先提出了“跨文化互动”这一概念。即不同的社会或文化作为一个共同体无论如何是独立存在的,但独立存在的同时,也是与其他文化之间进行交往的。《新全球史》既以“跨文化互动”关系来解决全球历史的发展,其中心任务即在探讨“独立”与“交往”的关系。以“传承”和“交流”两大主题生动再现了世界历史的纵横发展。针对“互动”的问题,认为文化传播的总体趋势是核心文化从文明中心缓慢地向外扩散,且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核心文化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因素,人口增长,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互为因果,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新全球史、传承、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5-0392-01
一个翻转的世界——第六部分 革命、工业和帝国的时代(1750-1914年)
在本书中的“第六部分 革命、工业和帝国的时代”中,革命、工业、帝国使得世界“翻转”。当时的世界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不仅因为政治革命,还因为工业化和新帝国主义。当被严重低估的殖民地和游击队的力量击败了傲慢的大不列颠帝国。这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的军队,这个世界注定要翻转了。英帝国的臣民(美国)打败了自己的统治者,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政府。法国大革命、海地革命、拉丁美洲独立革命,而相类似地,经济转型也与工业化联系起来,促进了世界的翻转。机器、工厂和无生命的力量与能源统治着人类生活和自然。两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仅仅是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与流动,还包括物种、资源在全世界的交换与流动。同时,工业化的飞速进程是造就帝国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进一步使得当时的世界翻转了。
18世纪和19世纪的革命者借助启蒙主义(比如人民主权)的理念,试图建立一个能代表民众利益和需求的政府来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比如说在法国大革命中,启蒙思想强调了激发法国革命的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的结合,包括对王室、贵族和教士特权的憎恨,另外还有对宗教自由、自主和共和的向往。然而革命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极大的,有些国家赢得了独立,而有些国家则陷入了政治动乱之中。当然,革命影响的不仅仅是本国,革命中所传播的启蒙思想同样也影响了别的国家。比如法国殖民地圣多明各的奴隶们起义反抗他们的领主,建立了独立的海地共和国,欧美领导人推动了墨西哥以及美洲中部和南部的独立运动。在本章中作者提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民族主义。虽然这种观念与启蒙思想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却有数以万计的人因为民族认同感而去建立一个统一和独立的国家。革命者借助启蒙运动中的各种启蒙主义的观念发动革命,而反过来,他们所塑造的革命同样在全世界传播了先进的启蒙思想,包括自由、平等、人民主权,同时还促进了民族国家的统一。民族主义思想的盛行使得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竞争,加剧了国家,尤其是那些具有多元文化的大国内部的紧张局势。
而29章则分为工业化的范式和工业社会两部分。“工业化”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向以工业和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经济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最主要的特征是,技术和组织上的变化改变了生产,带来了生产率的提高。在工业化进程中,工厂成为了工业社会的重要标志,并且出现了垄断组织即托拉斯和卡特尔。在这里,笔者想着重介绍这两种大型企业。托拉斯采用垂直的组织形式,通过此种方式来支配单个产业的各个方面,比如石油的开采、加工、精炼、销售和配运。而卡特尔则是通过横向组织来消除竞争,即同行业的独立公司之间合并或合作。卡特尔通过吸收竞争者、锁定价格、限制产量或者分割市场来确保其成员的利益。这两者的区别只是在技术层面上,其目标都是一致的:控制产量从而控制市场价格。工业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工业化促进了资源的高效整合,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另一方面,工业化促进人口大量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地球物质资源所承受的能力达到极限并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住房问题、资源分配问题。同时工业化促使贫富差距极度分化,贫者无立锥之地,而富者田连阡陌。第31章则由衰落中的奥斯曼帝国、压力下的俄罗斯帝国、被包围的中华帝国和日本的转型四部分组成。这四个国家在当时都面临着外忧内患。外忧则来自于西方强国的军事侵略,而内患则是人口压力、农业产量减少、饥荒、政府收入锐减以及各级政府所造成的内部虚弱。然而日本转型成功,其他三国则无力回天。在那个时代的中华帝国和日本都面临着西方列强大炮轰袭的危险处境,而两国在这样的逼迫下都打开了国门,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大清帝國在欧美西方列强的军事打击下,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虽说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但是清朝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而改良或是改革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要么是没有认识到本国体制的腐朽而坚持“中体西用”,要么就是过于激进,最终都导致改革失败,而大清帝国也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而日本却在明治维新之后成功转型,走上富强之路。仅仅在30年的时间里,明治维新的领导人将日本转变为强有力的工业社会,并为在世界事务中起重要作用做好准备。中国和日本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令人深思。
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第七部分 当代全球重组:1914年至今”
从1914年开始,整个世界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最后招致“毁灭”,然而这样的“毁灭”又使得世界重新整合,塑造了一个新生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都使得当时的世界局势极为紧张。当然,这一系列的噩梦使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卷入了充满暴力与痛苦的大漩涡之中。然而,一些新的力量对20世纪和21世纪的世界调整产生了影响,从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是一个没有国界的世界。比如殖民帝国的解体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全球性进程的加快扩大了世界各民族的交流范围和跨文化交流的形式,技术进步消除了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障碍。而且在技术和经济力量的带动下,国家的界限被突破,全世界的人们通过交通、运输和经济的复杂网络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这一高度融合的世界里,同样存在全球问题——如人权、传染疾病、性别平等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为了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全世界各个国家应该团结起来为了人类共同利益而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当然,新的世界性政府间或是非政府间的组织在这一进程中诞生,比如联合国、世贸和红十字会等。
上世纪60年代,19世纪的欧洲中心沦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成为西方历史学反思和批判的重点。全球史作为一种新的通史修撰观念,就是在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反思中出现,旨在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从宏观的角度审视和研究历史。自《世界历史杂志》于1990年创刊后,全球史研究继续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关注的重点不再局限于通史,切入问题和解决方法更是多样化。杰里.本特利教授更是率先提出了“跨文化互动”这一概念。即不同的社会或文化作为一个共同体无论如何是独立存在的,但独立存在的同时,也是与其他文化之间进行交往的。《新全球史》既以“跨文化互动”关系来解决全球历史的发展,其中心任务即在探讨“独立”与“交往”的关系。以“传承”和“交流”两大主题生动再现了世界历史的纵横发展。针对“互动”的问题,认为文化传播的总体趋势是核心文化从文明中心缓慢地向外扩散,且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核心文化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因素,人口增长,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互为因果,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