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上的“丝绸之路”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0月20日,在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为期三个月的“丝绸之路”展览如期开幕了。展厅内,一个长30多米巨型展柜中,展出的长30.12米、高0.59米的中国明代绢本《蒙古山水地图》手卷,引起巨大轰动。当地媒体对此次展览纷纷报道;同时,来自意大利米兰,以及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博物馆,纷纷表示欲邀请展览的意向。此前,在罗马街头的一些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此展览的宣传海报,海报的主题图片正是这件被展开一角的《蒙古山水地图》手卷。
  展览大获成功,参观者被中国人早在16世纪掌握的地理知识所折服,更为中国文物考古工作者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所感动,无不为之啧啧称赞。随展还提供给各国学者由林梅村教授历时近八年才完成的30万字专著《蒙古山水地图》一书。
  这件《蒙古山水地图》手卷是中国文物的重大发现,对其研究,更是考古探源、学术攻关的一项重大课题。《蒙古山水地图》原图为明代中叶宫廷专为皇帝绘制的绢本地图,图上绘制了从明朝的边关嘉峪关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数千公里线路上的主要城池和山川地貌,并用汉语标注了211个由突厥、蒙古、波斯、粟特、阿拉伯、希腊、亚美尼亚语等音译而来的明代地域名,涉及了欧、亚、非三大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黎巴嫩、突尼斯、土耳其,堪称“明代丝绸之路地图”,反映了丝绸之路的最后的辉煌,为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祖先为世界文明所做出的贡献。
  当听到《蒙古山水地图》手卷在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展览成功的消息,我蓦然想起10年前此地图从日本征集回国的情况。
  那是2002年,收藏家易苏昊、樊则春去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征集中国文物。藤井早年游学中国上海等地,后经营纺织品和棉花贸易而致富,跻身于日本关西财阀。因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在汉学家指导下大肆收集中国文物,从商周青铜器到宋、元、明、清字画无所不包,于1926年10月,在京都市左京区专门资助建立了藤井有邻馆,将他得到的文物集藏于此。
  易苏昊、樊则春两人此次京都之行,在藤井有邻馆偶然发现了一件所谓“清代青绿山水画手卷”。此图作小青绿,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绘制,尤其开头嘉峪关部分,山石间勾略皴,用笔细劲而块面分明,并以清淡的石青和浅浅的赭石加以渲染。树叶的勾、点、染亦见疏散,敷色也清淡。作品构图采用平远的手法,重山连绵,错落有致,山间雄关萧寺,从绘画风格上看,明显地透露出明代中叶,吴门画派仇英的风格。为此,他们与有邻馆几经协商,最终花巨资以“青绿山水手卷”的名义,征集到了这件《蒙古山水地图》手卷。
  因为此手卷右下角磨损比较重,但首尾相当齐整,显然经过剪裁,重新装裱过,所以既没有画家名款也没有年款。回国后,易苏昊、樊则春马上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鉴定。时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的傅熹年先生(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仔细观看了全图后,认为手卷从绘画风格上来看绝非清代之物,至少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从手卷内容来看,全卷绘制了200多个地域名,很可能是一幅古代地图。于是,他建议请教地理专家进行鉴定。当时文物界熟悉的地理专家谭其骧先生已经逝世,其他专家尚不了解。因此,易苏昊决定与国家文物局联系,希望国家文物局给出鉴定意见,如此图确有重大文物价值,他愿以原价优先提供给国家,然后由国家文物局调拨给新疆博物馆,让新疆博物馆对该图作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新疆文物局局长岳峰同志是我的学生,当时正在文化部带职进修学习,他听到这个事情后非常高兴,还特地向我了解有关情况,并主动与国家文物局有关部门联系落实此事,但因各种原因,此事最终不了了之,岳峰同志只得悻悻而归。
  凭着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工作经验,自征集回这幅“画”起,易苏昊感到它不是一件普通的“画”,就下决心一定要搞清楚。因此图在有邻馆时秘不示人,所以在日本没人研究过它,而国内对其更是一无所知。时间一晃两年过去了,可对“青绿山水手卷”的鉴定却毫无进展。这件“手卷”是一幅山水画儿呢还是一幅地图?如果是画,那么它是何时、何人画的呢?如果是地图,它又是一幅什么内容的地图呢?这些问题像石头一样压在易苏昊的心头。正在“青绿山水手卷”鉴定、研究工作陷入停摆迷茫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世民传来佳音,他告诉易苏昊,一位名叫林梅村的北京大学考古系年轻教授对于古代西域很有研究,不妨请他来作专题研究。在王世民的引荐下,2004年1月,易苏昊与林梅村两人见了面,之后,林梅村先生欣然接受了易苏昊的委托,开始着手研究这件“青绿山水手卷”。
  林梅村曾经师从季羡林、宿白、马雍、蒋忠新等著名学者,早年任职于中国文物研究所,1994年起在北大考古系(现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主讲丝绸之路考古。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他对于《蒙古山水地图》手卷的鉴别与研究,首先得到了宿白先生的充分肯定和一定的具体指导,鼓励他尽快拿出研究成果。经过长达近八年时间的潜心研究,查找了数百种中文、日文、西文文献资料,并通过参与帮助中央电视台摄制《1405——郑和下西洋》、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蒙古高原考古队等工作,林梅村教授实地考察了东南亚、中东、土耳其等国的郑和史迹以及蒙古国匈奴、突厥、蒙古汗国遗址和文物;又多次到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台北故宫、中国香港、日本东京、意大利等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寻找线索;还拜访了诸多专家学者,并得到多位专家的帮助查找资料,披沙拣金,最终撰著成《蒙古山水地图》一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题写了书名,由文物出版社在2011年9月出版了。
  我有幸认真阅读了《蒙古山水地图》一书,被林梅村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所感动,也被我们祖先在明代所掌握的世界地理知识所震惊。《蒙古山水地图》手卷,缣帛设色,为中国传统手卷式地图,原图应长40米,从嘉峪关到鲁迷(时为奥斯曼帝国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城),堪称明代丝绸之路地图。此图有两个明代刻本:一个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图》,收入马理等人纂修的《陕西通志》;另一个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刻本《西域略图》,收入明代无名氏《陕西四镇图说》,《蒙古山水地图》手卷为《西域土地人物图》等各种版本的母本。后来此图流落民间。
  林梅村教授根据这些文献资料考证出,现存的《蒙古山水地图》手卷应绘制于明嘉靖三年至十八年之间(1524年至1539年),且现图只是原图的四分之三,另外的四分之一、有近十米长的部分则被人割去了,地理范围应是从天方到鲁迷(时为奥斯曼帝国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城)。现图为30.12米,从嘉峪关到天方(今乌沙地阿拉伯的麦加),211个明代地域名。图上题签虽被撕掉,但图背面有尚友堂题签“蒙古山水地图”。尚友堂为明清著名书坊,曾因刊刻明代小说家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闻名于世。所谓“蒙古”实乃称雄欧亚大陆的蒙古四大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金帐汗国)的后续王朝。如果说《郑和航海图》(即《武备志·航海图》)是明朝与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实写照,那么《蒙古山水地图》手卷则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两者充分展示了明代中叶中国人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
  《蒙古山水地图》手卷从一件秘藏的不被世人所知的“青绿山水手卷”,尘封几百年后,经过林梅村先生近八年的披沙剖璞,尤其是在台北故宫发现了此图的宫中彩绘抄本,这个抄本为明代兵部或礼部用图,证明《蒙古山水地图》原本为嘉靖皇帝用图。这是21世纪中国文物考古重大新发现,被专家称之为惟一能与现存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中世纪世界地图《伽泰罗尼地图集》(1375年)、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洪武二十三年《大明混一图》(1389年)、京都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藏朝鲜李朝太宗二年《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1402)、威尼斯马尔西亚那国家图书馆藏《毛罗世界地图》(1459年)世界四大地图相媲美的大地图,让人无比的兴奋!《蒙古山水地图》手卷的问世,必将推动丝绸之路历史、考古、语言和地理研究的深入,为当今中国学术乃至世界学术开辟一个新的学术天地。
  据悉,5月1日至4日,保利拍卖将与旅游名城甘肃嘉峪关市政府合作,在当地举办“起点——明代丝绸之路地图嘉峪关大展”,展出这件北京保利八周年春拍重要拍品——描绘了明代丝绸之路全貌的33米巨幅绢本青绿山水地图手卷《蒙古山水地图》。
其他文献
乾隆朝御窑素以实力雄厚、品质卓绝著称,本文所展示的两件器物既秉承御窑风范,又于规格、工艺诸方面达到极致,在精品云集的乾隆御窑中亦可脱颖而出,堪称盛世御瓷典范之作。  粉彩御制万花献瑞大葫芦瓶乃“英国首富”詹姆士·莫里森(James Morrison)家族“放山居”(Fonthill Heirlooms)之旧藏。“放山居”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威尔特郡,毗邻闻名遐迩的放山修道院,至今已有超过150年的历
期刊
陆俨少《稼轩词意册》 1975年作
期刊
我常常会怀想起家乡山东高密的一种花纹图案极似手绘年画的风筝。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风筝在当地十分常见,多为硬架(固定架,也称“硬翅”),其画面上的题材、内容,皆移植于年画中人们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人物传说和吉禽瑞兽、花鸟鱼虫等,带有浓浓的乡土野趣。它们一般体积不大,在30厘米至60厘米之间,很适合儿童牵引戏耍,其色彩对比强烈,空视效果极佳,即使放于百米高空,也一目了然。  与扑灰年画的渊源  
期刊
维也纳女学者克里斯蒂安·英曼(Christiane Inmann)花5年时间写了一本书《禁果:美术史上的女人与书》(Forbidden Fruit A History of Women and Books in Art)。  英曼的女权主义解读艺术文本不是我关心的东西,她选的跟女人与书相关的历代美术作品却极令我倾倒。读书的非理性成分此又算一例子。  女人与书这个话题用文字表现难免枯燥无味。即便是经
期刊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大清户部银行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次试办国家银行,首任总办为张允言。该银行次年发行银两票及银元票多种,均交商务印书馆代印。1906年,户部改度支部。1908年,度支部奏请“臣部所设银行,即为中央银行”,名称改大清银行,总办职称改正监督。  由于国内此时尚无钢版雕刻凹印技术,商务印书馆所印票券容易遭伪仿及变造,损失甚大。为提高钞券品质,除筹设先进印钞法的印刷局,同时委托
期刊
4月初,清明小长假期间,香港苏富比、嘉德香港、保利香港、天成国际等多家拍卖公司在香港槌响2013年春拍。相继上演的春拍揭幕战被业内认为是今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调整行情下2013年春拍走势如何?嘉德、保利两大内地拍卖巨头今春再度在香江举槌,会延续去年秋拍的热度吗?内地市场将持续调整还是逐步回暖?  成交额下跌意味什么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拍品数量和成交数量均较去年春拍有所增加的情况下,2013
期刊
这件形制怪异的砚台藏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长19.5厘米,宽17厘米,厚6.5厘米,青灰色。砚侧三面平整,一面边缘参差错落,恰使砚堂围合如野塘,粗朴不雕。  砚台两侧有铭文,一侧楷书“沔阳州”,一侧楷书“武昌城砖,卅七年六月制”,阴刻。由此可知,这块砚台取材于武昌城墙砖,于民国三十七年六月(1948年6月)制成。  砚台覆以自制的木盖,黑地描有白字,由于经年摩挲,字迹模糊,但仍依稀可辨:  “
期刊
晚明时期,上层社会普遍生活奢侈,纵情声色。这一现象也折射于同期制作的大漆家具的纹饰图案之中,常见“行乐图”和“出行图”这样的题材。其中还有以当时风靡全国的社会写实性小说《金瓶梅词话》(明·兰陵笑笑生著)中的情节来构图的,本文中这件朱黑漆彩绘描金金瓶梅故事纹箱座书橱就是最明显的一例。  一橱多用  此书橱高66厘米,长87厘米,宽59厘米。其造型稍方,上顶四边略作笔顶斜坡,对开双门,中设闩柱,门芯为
期刊
在相机收藏中,非主流产品一般是指名牌中的非主打产品以及二线或三线品牌,像徕卡单反(Leica R系)、佳能EX EE类、爱克发(Agfa)、巴尔达(Balda)、柯达(Kodak)等;还有一些是历史上使用群体相对较小的产品,由于其二手价格相对合理且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相机爱好者的欢迎。  挑战小众  事实上,从趣味性来讲,收藏传统小众胶片机的难度不亚于名贵相机在网上或拍卖市场的
期刊
据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考证,明太祖朱元璋因姓朱,朱在颜色中为红色,而且明朝“为火德,尚红色”,以红色为贵,所以当时宫中的装饰及服饰皆以红色为主,故有“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引自《明史·志第四十三·舆服三》)的记载。在景德镇当地相传,由于明太祖极其推崇红色,所以在他登基称帝后便传下圣旨,命令景德镇的御窑场立即烧造出釉里红瓷器,作为宫廷御用器物。由此,釉里红瓷成为了明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