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之文化构建探析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66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民间舞蹈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精华,丰富多样,各有千秋。如何继承和发扬好这样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并推陈出新,形成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的舞蹈艺术,要做很多的工作。作为自觉的传授方式的教学型民间舞,是在民族民间舞蹈从原生态环境剥离出来,步入课堂之后逐渐形成的。对于传统舞蹈的教学传承,我们不能取其“形”而舍其“神”和“义”(意),所以,在民间舞蹈教学中应该更好地构建其文化性。
  
  一、民族民间舞蹈进入教学前文化性的深度挖掘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技巧、形式等训练,忽略表演者的思想感情等因素,从而导致许多积极作用的因素,不能在教学中甚至以后的创作中得以呈现与升华。当然,这其中也不乏由于舞蹈教师的文化知识的局限难于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情感的契合点,但这却不能成为我们在民间舞蹈教学中忽视其文化性的理由。通过民间舞蹈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舞蹈技能,还应该提升舞蹈文化和修养。
  目前,散存在中国各民族的形态各异的民族民间舞蹈,除了自己的一些独立形态和表现方式外,还包含着复杂而博大的民族文化,仅从舞蹈这个学科去研究可能会显得贫乏和单薄。因此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学科的、交叉性的、综合性的。如:研究民俗学,会联系到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舞蹈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研究社会学,可以了解各种仪式和礼节舞蹈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原因;研究人类学,会接触到劳动与艺术的关系等。
  从舞蹈的留存方式来看,民间舞蹈的主流始终留存在广大农村群众或民间艺人身上,他们是民间舞蹈艺术的主要留存方式。基于此,我们的舞蹈工作者才要深入到民族地区、乡村进行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民间舞蹈有其技术性和规律性。从事民间舞蹈的研究,需要掌握和熟悉民间舞蹈的一些基本技术,不然就难以在动态中感受和领会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中国民间舞一般具有“地域性”和“流传性”等特征,其中“流传性”特征尤以民间艺人的传承活动为代表。他们身怀绝技,自成流派,并富有极强的创新精神,正是他们多样的个性品格造就了各个民间舞的整体文化品质。
  从民间舞蹈的文化角度来看,了解和分析这些舞蹈形态,要认识这些形态背后的东西,即背景。所谓背景,就是舞蹈所具有的风格与特点及其表现的主题。如蒙古舞蹈中,手、臂、肩、腰、脚都出现一种“划圆”的韵律。从外部形象看,是对蒙古族生活中的蒙古包、敖包、民族服饰图案的提炼;从文化内涵讲,它是蒙古族对天、地、日、月四季轮回、循环永恒的圆形运动的象征性表达,是蒙古人民“崇尚圆”的民族心理的呈现。
  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对本民族的形成、迁徙、居住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反映。这些积淀与反映,单纯地依靠舞蹈本身进行研究是无法弄清其始末的,还必需借助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以及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纵横探索民间舞蹈形成的文化背景及蕴含的文化因素,从而促进民间舞蹈教育中的文化建构。
  
  二、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性启发
  
  舞蹈具有“直观性”特征,人们在欣赏抑或分辨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时,一般以其外部形态特征入手,这点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也不例外。但民族民间舞蹈走进课堂教学时间一长,难免流于概念化。在民间舞的教学中,往往由于强调其训练性,强调每一个元素动作的吃透、细嚼,而忽略了对民间舞蹈整体风格的融会贯通。有的舞蹈教师比较注重民间舞的单一元素训练,以为一味强调单一元素训练,便能贴切掌握民间舞的原生形态,容易把握其风格。其实不然,这种过于强调单一元素训练的做法,不仅没有达到训练的预期目的,反而导致学生只停留于对动作的机械模仿。这些模仿来的动作只是对老师所教动作的简单复制,既缺乏对民间舞蹈风格特点的整体把握,又缺少自己的个性体现。这样只能使民间舞教学趋于简单、乏味。
  在民间舞教学中,只有了解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再结合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使学生掌握每个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以民族文化概述作为民间舞蹈学习的第一程序,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沿革、生态环境、形式内容、美学特征等,增强对民族舞蹈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如在藏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在进入元素或是组合教学前,我们先对藏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特别是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对藏族舞蹈风格形成的影响等进行介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在具体的舞蹈动作教学中,尽量多讲解动作的要领和由来,以及其背后承载的文化特质和审美情趣。这样,既能使学生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学习,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
  既然不把民间舞教学当做一门纯技术的传授,而是文化艺术修养的养成,那就要求教学方法要注重启发和引导,使课堂教学既紧张有序,又生动活泼。真正关心学生是否用“心”跳,而不只是用“体”跳。
  
  三、与时俱进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育
  
  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经济条件下,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不断地变化和注入新的成分。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作为传承民族舞蹈艺术文化的主要渠道,也同样面临着“继承与摒弃”、“弘扬与发展”的问题。民间舞蹈教学中,往往教材的形成就意味着某种研究探索的终止,认为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经过田野采风后的加工整理,就算是民间舞蹈教学中重要环节的完成。殊不知,与民间舞蹈教材稳定、静态相对应的,却是历时性的、不断流变的民间文化。造成从民间而来的舞蹈,却不断脱离了其原来的“民间”,形成相对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我们舞蹈工作者,不能希冀一劳永逸,企图通过一次或是几次采风就可以把握民族文化的全部和发展脉络,我们需要不断地回到民间、关注民间。例如,当我们再关注蒙古族的时候,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多数牧民早已不再放牧,现代化意识不断增强。这时,对于蒙古族的新牧民的形象,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精神风貌,自然就成为我们最关注的问题。其实,蒙古族的生活方式虽然在改变,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但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却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融入鲜活的时代因素。
  作者单位
  曲靖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矣 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