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博物馆历时半年精心设计与筹备,隆重推出《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作为中国最大的贵族之家——孔府珍藏着大批传世成衣实物,其数量之多、体系之完整、传承之有序,在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是传统服饰文化的集大成者。展览以明式家居为展架,以画轴做展板,无形中使此次展览成为了一个再现孔府生活的生活方式展,互动活动丰富多彩,如古代服饰cosplay、服饰讲座、拍照娃娃、app移动应用等,让观众可以和展览进行互动交流,充分理解展览的内涵和主题思想。
斯文在兹展览之孔府旧藏服饰再回味
斯文在现代汉语中指:温和、儒雅、礼貌的仪表。也指读书人。
《书经》曰:“克昌厥后,斯文在兹。”
《论语·子罕》:“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如今的礼节、社会文明、文化传承的斯文在哪里?
仍然在我们的日常穿衣戴帽、言行举止中尽显无遗。
展览副标题——孔府旧藏服饰特展,一个“特”字,突出孔府服饰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的独特地位及不可替代性。
无论今天我们有怎样的多元文化审美,如果缺失中华衣冠礼乐文明,我们的审美意识又怎能说是健全的呢?如果对自身本有的文明形态都难以接受,又无法创新,包容则无从谈起,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多元视角。作为古老文明培养的后代子孙,至少在这片土地上、在我们的身上和我们注入情感所创造的事物中,能时时保持我们古老文明的气息。
孔府数百年珍藏服饰的绝世风姿,我们不妨再细细领略一番。孔府所藏服饰主要为历代朝廷对孔子后嗣的恩封赏赐,约八千余件,数量繁浩。品类括总朝服、公服、常服、赐服、吉服、便服、祭服等;冠冕则有乌纱、梁冠、爵弁之属;形制大体衫袍裙袄、衣单褂裳、帔风比甲,蔽膝袜履,不一而足;至于领襟,圆直斜对,随形附相,袖摆阔窄变化,章格繁缛完备;又有带绶、玉佩、笏板、牙牌,装饰细度谨严;质料悉具纱罗丝绫,锦缎绡绸,苎木皮棉;又有麒麟角瑞,团莽云鹤、飞鱼斗牛、海水江崖、流云宝花,图文殚类穷形;至于赤素金蓝,青红皂白,色泽炳蔚章华;工艺则织绣缀纳,裥褶缩绉,绦缂绘染,无不善巧其技。
孔府旧藏以明代服饰最为珍贵,其远绍唐宋成法,法相森罗炳耀,是中华古代衣冠文明的缩影,观众可以直接通过孔府衣冠,感受中华礼乐上邦的赫成声,是以服章斯文之美以孔府为盛。今以“诗礼春秋”延其法脉,荒章肆律,迁异流新,服章斯文新韵之美,又以“诗礼春秋”为盛。
斯文在兹,诚然哉,斯然矣!
斯文在兹展览之特色盘点
展览分为前言、成衣有道、衣冠肃肃、丽服有晖、襟袖含香和冠带春秋共六大部分。从中国纺织的溯源讲起,着重介绍了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服饰特点,向观众介绍了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层次魅力。此次展览的展品均出自天下第一贵族之家——孔府,这次也是第一次将孔府的绝版衣冠呈现给广大观众。此次展览有以下几大特色:
从微展览到实体展·微博力量很强大
据策展人山东省博物馆宋东先生介绍,这是此次展览的策展特色,在展览策划前期就开通微博,与网友观众互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次展览就是在微博上策划、实施并完善的,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网络微展览,获得反馈信息和意见后,仿佛完善实体展。
展览微博自5月16日开通以来,共有三千一百多名服饰爱好者关注,共有一万六千多人次转载相关微博,有四千多人次与工作人员互动交流,他们回复了一千多人次的提问。取得了非常好的网络和社会推广效果。使得前来参观的省内外观众源源不断,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展览的所有动议、策划、方案实施都是从微博上实现的,展览的所有参与者和义务支援者都是在微博上认识沟通的;孔府旧藏服饰特展,特在超越了展厅时空限制的展示、互动、布展、交流、实施。“比如媒体的合作、推广:国航机上读物、报纸平面媒体、舜网等网络媒体、手机报等电子媒体的合作和推广都是通过微博交流实现的,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力和效果,还比如我们的解说员穿着的仿明代服装是网友从香港寄过来的,我们的展览标志是未谋面的著名画家何铁生先生从北京治印邮寄过来的,我们的五部分的标志性蛙蛙是山西网友@燕王WF从网络传过来的,我们的海报设计、体验面料、织物结构分析、开幕式服装表演、APP技术指导、服装提供等等展览项目都是跨时空、跨地域、跨行业操作完成的。并且在展览后期我们将推出数字体验版的孔府旧藏服饰特展。”宋东说道。
技术支持方面,展览的专家顾问和学术支持丝绸博物馆的赵丰馆长、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亚蓉女士、扬之水女士、孟晖女士、北京服装学院的蒋玉秋女士、楚艳女士等等都是通过微博平台实现沟通和学术推广的。
对此次展览提供帮助的台湾顽石、上海诗礼春秋等企业也都是通过微博交流合作的。
“包括我们即将进行的服饰复制工作预案,也是微博上认识并请教专家顾问来操作的:植物染色专家非遗传承人黄荣华、云锦织造专家非遗传承人金文、宋锦传承人钱小平,缂丝传承人王金山,杭罗织造长等等。”
“我们不仅要实践‘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理念,更要实践‘把专家和观众带回博物馆’的诉求,这是我们博物馆发展的方向。”
互动和召唤·网友意见最宝贵
网友好像一面镜子,你脏时他也脏,你快乐时他也快乐,你的态度决定他们的满意度。
“网友的肯定说明我们做得不错,网友否定说明我们还有问题。”
在展览中,网友的意见一直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展览必须以观众为依托、为导向;这是不可动摇的,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紧紧抓住观众中心不放。这是宋东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宗旨所在。
文化产业为展览服务,展览为观众服务,观众观展后相对提高了文化水平和认识水平,而观众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意识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展览的提高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良性有序的螺旋结构。
听起来好像很概念,实际操作上其实也的确如此,比如最初微博上的观众从反映比较平淡,到比较喜欢,到比较喜欢明代不喜欢清代,到逐渐清代和民国的服饰、团扇、头面、金莲等都非常喜欢,这些都是以观众为导向,引导观众了解文物信息所至;观众喜欢了就会产生互动,要求买怎样的纪念品,在哪里看到过什么样的纪念品,钥匙扣、冰箱贴、开瓶器、马克杯、T恤衫、小折扇、卡通玩偶、头簪、孔府点心、纪念印章、明信片……就这样产生了;还有强烈要求出图录画册、要求收藏海报、要求邮购、要求复制服饰文物等等……更多的互动和建议是为展览献计献策,提出意见,指出可能的错误,据宋东介绍,网友们所提出的意见涉及到展览陈列手法、文物常识、专业数据、学界争鸣等方方面面。
通过微博互动,网友和观众们越来越像是博物馆的管理者和主人翁了。
由于这个展览的初衷就是通过展览践行“互动”和“召唤”,希望按照接受美学的体系考量“体验经济”和“文化产业”怎样为展览服务、为大众服务,怎样实现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关系。
本着希望打破传统大纲闭合式的逻辑产生过程,而希以观众容易接受的开放思路和开放操作模式策划展览,他们开始尝试在网络论坛里寻找相关资料实现博物馆的专业机构与网络及社会观众的对话。
斯文在兹展览之孔府旧藏服饰再回味
斯文在现代汉语中指:温和、儒雅、礼貌的仪表。也指读书人。
《书经》曰:“克昌厥后,斯文在兹。”
《论语·子罕》:“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如今的礼节、社会文明、文化传承的斯文在哪里?
仍然在我们的日常穿衣戴帽、言行举止中尽显无遗。
展览副标题——孔府旧藏服饰特展,一个“特”字,突出孔府服饰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的独特地位及不可替代性。
无论今天我们有怎样的多元文化审美,如果缺失中华衣冠礼乐文明,我们的审美意识又怎能说是健全的呢?如果对自身本有的文明形态都难以接受,又无法创新,包容则无从谈起,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多元视角。作为古老文明培养的后代子孙,至少在这片土地上、在我们的身上和我们注入情感所创造的事物中,能时时保持我们古老文明的气息。
孔府数百年珍藏服饰的绝世风姿,我们不妨再细细领略一番。孔府所藏服饰主要为历代朝廷对孔子后嗣的恩封赏赐,约八千余件,数量繁浩。品类括总朝服、公服、常服、赐服、吉服、便服、祭服等;冠冕则有乌纱、梁冠、爵弁之属;形制大体衫袍裙袄、衣单褂裳、帔风比甲,蔽膝袜履,不一而足;至于领襟,圆直斜对,随形附相,袖摆阔窄变化,章格繁缛完备;又有带绶、玉佩、笏板、牙牌,装饰细度谨严;质料悉具纱罗丝绫,锦缎绡绸,苎木皮棉;又有麒麟角瑞,团莽云鹤、飞鱼斗牛、海水江崖、流云宝花,图文殚类穷形;至于赤素金蓝,青红皂白,色泽炳蔚章华;工艺则织绣缀纳,裥褶缩绉,绦缂绘染,无不善巧其技。
孔府旧藏以明代服饰最为珍贵,其远绍唐宋成法,法相森罗炳耀,是中华古代衣冠文明的缩影,观众可以直接通过孔府衣冠,感受中华礼乐上邦的赫成声,是以服章斯文之美以孔府为盛。今以“诗礼春秋”延其法脉,荒章肆律,迁异流新,服章斯文新韵之美,又以“诗礼春秋”为盛。
斯文在兹,诚然哉,斯然矣!
斯文在兹展览之特色盘点
展览分为前言、成衣有道、衣冠肃肃、丽服有晖、襟袖含香和冠带春秋共六大部分。从中国纺织的溯源讲起,着重介绍了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服饰特点,向观众介绍了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层次魅力。此次展览的展品均出自天下第一贵族之家——孔府,这次也是第一次将孔府的绝版衣冠呈现给广大观众。此次展览有以下几大特色:
从微展览到实体展·微博力量很强大
据策展人山东省博物馆宋东先生介绍,这是此次展览的策展特色,在展览策划前期就开通微博,与网友观众互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次展览就是在微博上策划、实施并完善的,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网络微展览,获得反馈信息和意见后,仿佛完善实体展。
展览微博自5月16日开通以来,共有三千一百多名服饰爱好者关注,共有一万六千多人次转载相关微博,有四千多人次与工作人员互动交流,他们回复了一千多人次的提问。取得了非常好的网络和社会推广效果。使得前来参观的省内外观众源源不断,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展览的所有动议、策划、方案实施都是从微博上实现的,展览的所有参与者和义务支援者都是在微博上认识沟通的;孔府旧藏服饰特展,特在超越了展厅时空限制的展示、互动、布展、交流、实施。“比如媒体的合作、推广:国航机上读物、报纸平面媒体、舜网等网络媒体、手机报等电子媒体的合作和推广都是通过微博交流实现的,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力和效果,还比如我们的解说员穿着的仿明代服装是网友从香港寄过来的,我们的展览标志是未谋面的著名画家何铁生先生从北京治印邮寄过来的,我们的五部分的标志性蛙蛙是山西网友@燕王WF从网络传过来的,我们的海报设计、体验面料、织物结构分析、开幕式服装表演、APP技术指导、服装提供等等展览项目都是跨时空、跨地域、跨行业操作完成的。并且在展览后期我们将推出数字体验版的孔府旧藏服饰特展。”宋东说道。
技术支持方面,展览的专家顾问和学术支持丝绸博物馆的赵丰馆长、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亚蓉女士、扬之水女士、孟晖女士、北京服装学院的蒋玉秋女士、楚艳女士等等都是通过微博平台实现沟通和学术推广的。
对此次展览提供帮助的台湾顽石、上海诗礼春秋等企业也都是通过微博交流合作的。
“包括我们即将进行的服饰复制工作预案,也是微博上认识并请教专家顾问来操作的:植物染色专家非遗传承人黄荣华、云锦织造专家非遗传承人金文、宋锦传承人钱小平,缂丝传承人王金山,杭罗织造长等等。”
“我们不仅要实践‘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理念,更要实践‘把专家和观众带回博物馆’的诉求,这是我们博物馆发展的方向。”
互动和召唤·网友意见最宝贵
网友好像一面镜子,你脏时他也脏,你快乐时他也快乐,你的态度决定他们的满意度。
“网友的肯定说明我们做得不错,网友否定说明我们还有问题。”
在展览中,网友的意见一直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展览必须以观众为依托、为导向;这是不可动摇的,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紧紧抓住观众中心不放。这是宋东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宗旨所在。
文化产业为展览服务,展览为观众服务,观众观展后相对提高了文化水平和认识水平,而观众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意识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展览的提高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良性有序的螺旋结构。
听起来好像很概念,实际操作上其实也的确如此,比如最初微博上的观众从反映比较平淡,到比较喜欢,到比较喜欢明代不喜欢清代,到逐渐清代和民国的服饰、团扇、头面、金莲等都非常喜欢,这些都是以观众为导向,引导观众了解文物信息所至;观众喜欢了就会产生互动,要求买怎样的纪念品,在哪里看到过什么样的纪念品,钥匙扣、冰箱贴、开瓶器、马克杯、T恤衫、小折扇、卡通玩偶、头簪、孔府点心、纪念印章、明信片……就这样产生了;还有强烈要求出图录画册、要求收藏海报、要求邮购、要求复制服饰文物等等……更多的互动和建议是为展览献计献策,提出意见,指出可能的错误,据宋东介绍,网友们所提出的意见涉及到展览陈列手法、文物常识、专业数据、学界争鸣等方方面面。
通过微博互动,网友和观众们越来越像是博物馆的管理者和主人翁了。
由于这个展览的初衷就是通过展览践行“互动”和“召唤”,希望按照接受美学的体系考量“体验经济”和“文化产业”怎样为展览服务、为大众服务,怎样实现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关系。
本着希望打破传统大纲闭合式的逻辑产生过程,而希以观众容易接受的开放思路和开放操作模式策划展览,他们开始尝试在网络论坛里寻找相关资料实现博物馆的专业机构与网络及社会观众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