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104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于秀路, 来源: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年份:1998
传染性软疣是一种由痘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的传染性皮肤病。由于近几年在患性传播疾病人群中感染率较高,特别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患传染性软疣后治疗困难,故进一步引起...
[期刊论文] 作者:于秀路, 来源:中国麻风杂志 年份:1993
氯苯吩嗪(Clofazimine,CZM)又称B663,对麻风菌有抑制作用,对耐砜类药菌株也有效,故为麻风联合化疗的所用药物之一。此外它还有抗炎作用,对ENL和一些皮肤血管炎类疾病也...
[期刊论文] 作者:于秀路, 来源:中国麻风杂志 年份:1991
1949年Lowe和Smith报告一组病例,用DDS2~3周后出现发热、肝炎、淋巴结肿大和周围血中单核细胞异常增多,临床上酷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951年Allday对此进行了系统描...
[期刊论文] 作者:于秀路, 来源:中国麻风杂志 年份:1995
对麻风免疫学的研究始于1919年,那年光田首先观察了病人对麻风菌素的反应。自六十年代后期免疫学有了长足进步,麻风的免疫学研究也取得了开创性成就,近十几年成绩显著,...
[期刊论文] 作者:于秀路, 来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份:1990
作者对1987年8月至1988年7月间在印度Maulana Azad医学院皮肤性病科的城市麻风中心发现的250例新麻风病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儿童麻风占所有就诊麻风患者的10%(25/250),病期...
[期刊论文] 作者:于秀路, 来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份:1989
作者对印度城市麻风中心在198l~1985年发现的1460例新病人进行了分析。0~14岁有麻风患儿55例,占新发病人数的3.8%。其中10~14岁者42例(76%),5~9岁者13例。男孩47例,女孩8例(5.9∶1)...
[期刊论文] 作者:于秀路, 来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份:1989
作者用双盲法对34例急性麻风性结节性红班(ENL)患者进行了秋水仙素和阿斯匹林的疗效比较研究。一半病人给秋水仙素1.5mg/日,分3次;另一半病人给阿斯匹林1.8g/日,分3次。两组...
[期刊论文] 作者:于秀路,, 来源:皮肤病防治 年份:1984
绪言若没有麻风反应,麻风病至多仅是一个美容问题。麻风菌几乎是“完全寄生菌”。在瘤型病人体内,可含有10~(13)条菌而没有体征和不适感。另一方面,结核样型麻风病人麻风菌...
[期刊论文] 作者:于秀路,郑大有, 来源:中国麻风杂志 年份:1995
33例活动性MB麻风用MDT24个月后停药监测,用MDT期间临床明显改善,BI平均下降0.8/年,停药后临床,细菌和组织病理继续好转,到停药5年时33例的BI全部转阴且临床判愈,停药后6、20、23和27个月分别有2例BB和2例BI发生逆向反应......
[期刊论文] 作者:于秀路,赵天恩, 来源: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年份:2003
花斑癣是一种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慢性浅表性真菌病.传统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咪唑类外用治疗有效,但易复发,而且皮损广泛者长期外用依从性差,故很难根除.综述了近几年治疗花斑癣的...
[期刊论文] 作者:于秀路,李光中, 来源: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年份:1991
过氧化苯酰是一种已问世数十年的'老药',早在1931年Peck就已用来治疗须疮,1942年Leake报告用于治疗溃疡和烧伤.近年来,对这一'老药'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
[期刊论文] 作者:李桓英,于秀路, 来源: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份:1989
[期刊论文] 作者:于秀路,李桓英, 来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份:1990
目前世界各国均采纳世界卫生组织(1982年)的MDT方案。少菌型(PB)患者在完成6个月疗程停止治疗(RFT)后又出现新皮损时,往往难以区别是属于逆向反应(RR)还是复发(RL),现特对有...
[期刊论文] 作者:于秀路,陈家琨,, 来源:中国麻风杂志 年份:1989
麻风反应是机体对麻风菌抗原的变态反应,可分为Ⅰ型和Ⅱ型(ENL)。两型反应的患者均很痛苦,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畸形残疾,故熟悉抗反应药物,正确加以处理非常重要。一、类固醇...
[期刊论文] 作者:于秀路,李志安, 来源:中国麻风杂志 年份:1996
对1515例麻风治愈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全血滤纸干渍斑,连续5年检测其麻风菌特异抗体酚糖脂-免疫球蛋白M(PGL-IgM)。对第一年检测阳性者(281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40例)每年仅进行一次临床、细菌和免疫......
[期刊论文] 作者:于秀路,汤玉枢, 来源:中国麻风杂志 年份:1995
山东省治疗麻风,自1982年开始用DDS加RFP,1983年后对MB又加用B_(663),至1991年底已10年;确诊(或确定复发)后就用MDT的共1076例,其中新病人927例,复发者149例,PB457例;从...
[期刊论文] 作者:于秀路,刘季和,, 来源:中国麻风杂志 年份:1991
1949年Lowe和Smith报告一组病例,用DDS2~3周后出现发热、肝炎、淋巴结肿大和周围血中单核细胞异常增多,临床上酷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951年Allday对此进行了系统描述,并...
[期刊论文] 作者:王秀琴,于秀路,张法义, 来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份:2008
患者男,16岁,学生。因左侧腰、腹部、上下肢出现淡褐色凹陷性斑片3年就诊。...
[期刊论文] 作者:李锐,周桂芝,于秀路,, 来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份:2008
[期刊论文] 作者:于秀路综述,李光中审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1
过氧化苯酰是一种已问世数十年的"老药",早在1931年Peck就已用来治疗须疮,1942年Leake报告用于治疗溃疡和烧伤[1].近年来,对这一“老药”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颇多,在皮肤科的应用也日益普遍,现将其在皮肤科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