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72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发布年度:
[期刊论文] 作者:尚新春,卢晋福,
来源:力学与实践 年份:2008
以平面三角桁架为例,通过放弃应用原始尺寸原理,即在变形后的位形上建立平衡方程,并结合变形协调关系考虑几何非线性,得到了桁架各杆轴力的解,进而给出各杆应力和中间铰位移以及各......
[期刊论文] 作者:贺广零,卢晋福,,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5
根据已有的资料,对和规定的关于型钢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了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
[期刊论文] 作者:卢晋福,刘冬青,吕建业,
来源:现代电力 年份:2001
万向连接轴是许多工程机械的传动连接部件,由于应力集中的影响,连接轴的叉头和扁头经常发生破坏现象.运用三维光弹性实验应力分析的方法,对叉头和扁头的危险区域进行了细致的...
[期刊论文] 作者:吴文奇, 卢晋福, 吴耀华,
来源:钢结构 年份:2005
CIDECT的T型方管相贯节点静力承载力公式忽略了弦杆截面圆角效应,有限元计算表明弦杆截面圆角效应对节点极限承载力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于较大β的节点和弦杆截面圆角外半径...
[期刊论文] 作者:贺广零,卢晋福,王国玉,,
来源:山西建筑 年份:2006
通过建立拉断破坏模型、剪切破坏模型和基于塑性极限分析的上限定理,经过理论推导得出型钢混凝土的临界保护层厚度,并将所得结果与试验值、规范规定值进行比较,从而为型钢混凝土......
[会议论文] 作者:张立峰,卢晋福,程绍革,
来源: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年份:2006
本文基于挠度的思想建立了体外预应力RC梁在极限状态下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先确定梁跨中最大挠度,求得梁的变形曲线,进而计算体外钢筋的应力增量和梁的极限承载力.该方法...
[期刊论文] 作者:吴文奇,吴耀华,卢晋福,
来源:钢结构 年份:2004
CIDECT的T型方管相贯节点静力承载力公式忽略了弦杆截面圆角效应,有限元计算表明弦杆截面圆角效应对节点极限承载力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于较大β的节点和弦杆截面圆角外半径...
[会议论文] 作者:张立峰,程绍革,卢晋福,
来源: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年份:2006
本文基于挠度的思想建立了体外预应力RC梁在极限状态下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先确定梁跨中最大挠度,求得梁的变形曲线,进而计算体外钢筋的应力增量和梁的极限承载力.该方法避免了求解挠度时的刚度问题,概念清晰,简便易行,能满足工程的精度.......
[期刊论文] 作者:贺广零,张振亚,卢晋福,
来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5
和是现有的两部型钢混凝土设计规程,为了便于工程设计人员正确选用,对这两部规程的分析思路、并将相应的计算值与实验...
[期刊论文] 作者:贺广零,卢晋福,桂海林,罗文波,
来源:塑性工程学报 年份:2006
根据宽板弯曲过程中的变形与应力分布特征,提出了一种计算弯曲过程中板料厚度随弯曲程度变化的新的近似求解方法。该方法基于塑性增量理论,应用塑性成形过程的体积不变假设和弯......
[期刊论文] 作者:贺广零,卢晋福,洪芳,杜文学,
来源:建筑技术开发 年份:2006
通过建立型钢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层的剪切破坏模型,在有间断场的虚功原理基础上进行极限分析,得到了型钢与混凝土粘结剪切强度的上限解。在极限分析的过程中,分别进行了基于Tresca......
[期刊论文] 作者:贺广零,罗文波,卢晋福,桂海林,,
来源:塑性工程学报 年份:2006
根据宽板弯曲过程中的变形与应力分布特征,提出了一种计算弯曲过程中板料厚度随弯曲程度变化的新的近似求解方法。该方法基于塑性增量理论,应用塑性成形过程的体积不变假设和弯......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安贵,宋存义,卢晋福,刘洪波,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03
对加固环的受力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用有限元法对其受力强度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加固环应该处于污水处理塔柱体与锥体的连接处,且加固环的横截面积A≥45 cm2时,即可保证...
[期刊论文] 作者:黎立云,车法星,卢晋福,刘大安,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01
用高强度白水泥及石膏等类岩材料有序多裂纹模型进行了大量单向加压实验,得出了单压时宏观等效强度σe,等效弹性模量及泊松比μe随裂纹群倾角α的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考虑...
[会议论文] 作者:张立峰,卢晋福,程绍革,姚秋来,
来源: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 年份:2007
钢筋混凝土柱经过高强钢绞线-聚合物砂浆加固后,由于柱的受力性能发生了改变,即柱的极限状态趋向于受压破坏形态。研究表明,当加固柱发生界限破坏时,柱截面混凝土实际受压区高度......
[期刊论文] 作者:贺广零,张振亚,卢晋福,HEGuang-ling,ZHANGZhen-ya,LUJin-fu,
来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5
...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