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88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徐寿凯,, 来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原文] 余每观才士①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②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③可得而言;每自属文④,尤见其情⑤恒患意⑥不称物⑦,文不逮意,盖非知⑧之难,能⑨之难也...
[期刊论文] 作者:徐寿凯,, 来源:江淮文史 年份:2010
写这篇文字的目的,是想介绍丁宁先生“清泠澈骨,悱恻动人”的华词,曾经怎样撼动过与她并世的文界精英,并获得他们非常高的评价。激赏丁词的文界精英很多,这里只选六位,举一隅而已。......
[期刊论文] 作者:徐寿凯,, 来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一、“一面”的涵义被石涛称为“乃自我立”的“一画之法”,是石涛名著《画语录》的理论核心所在。然而,如何理解这个“一画”,却还不能说已经解决了。在过去出版的注释...
[期刊论文] 作者:徐寿凯,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正】 关于王通及《中说》朝有门生作大臣,史无列传等凡民. 不由正道干昏主,敢以微言比圣人. 万世遗经那可续,一时私谥恐非真. 太平十二尊王策,差胜扬雄献《美新》。这首诗...
[期刊论文] 作者:徐寿凯,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99
光绪二十八年夏历五月初三日,吴汝纶从北京出发,率团赴日考察学制,至九月二十一日返抵上海,前后历时4个月又13天。吴汝纶这次访日,工作的辛劳,方法的得当,以及对我国近代教育所作的贡献......
[期刊论文] 作者:徐寿凯,, 来源:江淮文史 年份:2006
李文可真是真人不露相!李文是我1951年皖南、皖北行署文教处艺术科的同事,又是建省后省文化局艺术处时的同事。在那时,投身革命即为家,科室中同事之间,真的如家人般地友爱。但是,5......
[期刊论文] 作者:徐寿凯,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1998
[期刊论文] 作者:徐寿凯, 来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7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根据史料,在我国,这种交流、吸收与融合,早在公元前二十一至十六世纪的夏代便已出现,隋唐五代则是此后...
[期刊论文] 作者:徐寿凯, 来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5
吴汝纶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者.他毅然明确地、彻底地提出废科举、兴学校的主张,首倡在旧式书院创办东(日)、西(英)文学堂,建议京师大学堂派代表团赴日访求学制,为我...
[期刊论文] 作者:徐寿凯,, 来源:古籍研究 年份:1995
一吴汝纶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安徽桐城(今属枞阳)人。出身累世书香之家。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进士,释褐后,历仕内阁中书、署天津知府、深州直隶州知州和冀...
[期刊论文] 作者:徐寿凯,, 来源:古籍研究 年份:1996
一近读《吴汝纶日记》史学部分,这是吴氏政余之暇研阅《资治通鉴》与《史记》的心得日录。读毕对吴汝纶在一些史事和历史人物分析评论上的卓识,以及对《史记》中一些极见...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