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691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7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四川劳动保障 年份:2003
【正】 正确认识非典对就业工作的影响,坚持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不放松,确保就业工作和非典防治工作两不误,是当前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重点。对南充市而言,非典对就业工作带...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正】 《释名》是汉末学者刘熙所撰的一部声训专著,以音同或音近字解释词义为其主要训诂方法。训词和被训词之间,仅声纽相关而无涉韵部,或仅韵部相关而无涉声纽的现象仅是少...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释名》中声训的精华,即可取的声训,包括两类:一,完全可信的声训;二,基本可信的声训。认真发掘这两类声训,是研究《释名》的重要工作...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对《释名》中不合理的声训概括为十类,以具体例证进行剖析、阐述,从而既客观展示《释名》这类声训的实貌,又可为正确认识、评价《释名》声训提供可资参考的途径。...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在引用、论及《释名》时 ,对该书进行了多处校释 :以明刻吴王官本为底本校正其文字 ;对《释名》的解说结合《说文》予以阐释或评述。段氏的校释虽时...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8
《释名》的说解与辞书编纂李茂康《辞名》的说解与辞书编纂的关系,本文拟从两方面加以说明。一、《释名》在辞书编纂中的作用《释名》是汉末学者刘熙的声训专著,虽然该书的宗旨......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中有的词,虽予以收录,但未释该书用例之义.现试举数例,略作考释....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2002
有的词语,在其他典籍未见或罕见.本文以考证词义为宗旨,对该书部分词语,系联其"声近义通"之词,从音义或意义上探其来源,继而训释其义....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假借义与语源义在概念上迥然有别.假借义是字义的一种,与字的本义不相关.语源义是同族词所共有之义,就具体的词而论,即是该词的命名之义.语源义既可能是词的具体义项,又可能...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辞书研究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古汉语研究 年份:1997
形借说浅析李茂康形借之说,大约始于清代学者段玉裁,他在《<说文解字·叙>注》中说:“大氐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又其后也,且至后代,讹字亦得自冒于......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汉语大词典》所释之词,有的在《释名》中已有用例,而该词典所举书证迟后于《释名》。今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声训是一种训诂方法,既可推求语源,又可解释字、词意义、在编纂以释义为宗旨的辞书时,引用声训材料应弄清其类型,来源。训释字,词意义和声训以及推源兼释义的声训可直接引用;纯粹推......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四川劳动保障 年份:2006
南充市就业局在劳动保障系统行风评议工作中紧密联系当前就业工作实际,从适应新变化、研究新措施、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造新业绩、打造新形象出发,在致力于解决就业工作......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四川劳动保障 年份:2005
去年以来,南充市按照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的要求,从健全制度入手,以整合和动员社会资源为基础,以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为手段,通过组织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培训学习、开展人本服务大......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四川劳动保障 年份:2004
2003年初,南充市有下岗失业人员148828人,其中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缺乏、就业困难和家庭生活困难对象就有50165人。一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作为践行“三个...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四川劳动保障 年份:1998
南充市就业局为帮助全市基础产业之一的丝绸企业尽快走出困境,针对较大的10家丝绸企业下岗人员文化素质低,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弱等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转业转岗培训。一是...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词的音义来源与字的意义来源并不等同。前者亦称语源,就具体的词而言,指该词音和义最初结合的缘由;后者指一个字意义产生的根源,字形和字音都可能是其意义来源。前人的有关研究因......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9
“胒”字“腻”、“肥”为本义,引申有“粘,粘附”义。其“粘,粘附”义古今辞书似均未载,湮没已久,应予增补。至于其“杂骨肉酱”义,此乃误释,理应从辞书中删去。...
[期刊论文] 作者:李茂康, 来源:海南师院学报 年份:1998
对汉字的形近混用现象,有人称之为“形近义通”。本文对以往学者所举的部分义通形近字例证作具体分析,说明要判定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应从汉字的历史演变角度进行考察,弄清其产生、......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