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693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杨植迪,, 来源: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与共同体关系的思想.提出从人的本质出发去分析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是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不二法门....
[期刊论文] 作者:杨植迪,, 来源:新乡学院学报 年份:2014
自杀现象是民国前期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李大钊作为当时传播新思想的重要学者,敏锐地认识到这是社会矛盾激化的极端反映,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忧世情怀对自杀现象给予持续...
[期刊论文] 作者:杨植迪,, 来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6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遇到的物质利益问题是他世界观发生转变的重要契机。在这一时期,通过对新闻出版自由的辩论,他看到了不同等级之间存在的物质利益冲突;关于林木盗窃法...
[期刊论文] 作者:杨植迪,, 来源:新乡学院学报 年份:2017
代际关系在伦理学方面的复杂性使代际正义问题区别于一般的正义问题。罗尔斯在批判功利主义代际正义观的基础上,借助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的概念,以契约论的论证方式并运用正义...
[期刊论文] 作者:杨植迪,,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8
对于结构与能动性( 主体) 关系的探讨是拉克劳与墨菲反思马克思主义阶级认同的出发点, 也是建构其后马克思主义身份认同理论的重要线索.拉克劳认为, 主体与结构关系的产生需要......
[期刊论文] 作者:杨植迪,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 年份:2019
拉克劳与墨菲被国内外学界公认为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致力于在资本主义的新形势下重建政治价值,以认同政治取代阶级政治,以多元抗争的民主模式作为民主政治目标。拉...
[期刊论文] 作者:杨植迪,, 来源:改革与开放 年份:2012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管理作为人的一种行为和方法无论是作为附着性、渗透性的还是作为独立的要素,都贯穿于生产力的具体结构之中,都直接影响与制约着生产力的状况、发展和提高,...
[期刊论文] 作者:杨植迪,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 年份:2016
摘 要:意识形态思想是拉克劳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克劳在其早期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中,整合、继承和发展了普兰查斯的意识形态要素学说、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质询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从而形成了自己以“接合”为核心的......
[期刊论文] 作者:杨植迪,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 年份:2021
通过阐述对抗的不可根除性和非客观性,拉克劳与墨菲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终缝合的不可能性",重申了政治的斗争本性和超越现存秩序的精神主旨.他们从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对抗关系的建构需要主体间由从属关系转为压制关系,重视话语对于主体的建构作用,明确以对抗......
[期刊论文] 作者:杨植迪, 来源:教学与研究 年份:2021
墨菲从政治的对抗性及建构集体认同的内在要求出发,在批判自由主义和后现代多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包容差异的新型政治联合形式,即抗争性多元主义,以实现多元基础上的部分统一,重构政治认同.这种民主政治构想将政治以抗争性、认同以差异性为理论前提,把建构......
[期刊论文] 作者:杨植迪, 来源:道德与文明 年份:2021
尚塔尔·墨菲的民主思想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和人之间如何共存、如何处理相互对立的问题.它试图以多元对抗取代理性共识,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结合起来,以"公共关心"和"公民身份"等政治的"善"取代实质性的"共同善",探寻与现代民主价值相适应的权力形式.墨菲在......
[期刊论文] 作者:杨植迪, 来源:东方教育 年份:2014
【摘要】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任何时期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民国初期社会自杀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了各界思想家的广泛关注。基于这一社会事实,李大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自杀现状、原因及救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并提出了......
[期刊论文] 作者:杨植迪, 来源:世界哲学 年份:2023
政治主体的建构是后马克思主义讨论的重要问题。拉克劳等人将后结构主义等理论方法引入社会批判领域,借助主体立场和“缺失的主体”解构传统主体,把错位视为重构认同的理论前提,通过“话语链接”和“空洞能指”建构认同,保留身份认同的开放性、差异性和否定性,以此链......
[期刊论文] 作者:杨植迪,卢晓勇,,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 年份:2017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核心内容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的多样化社会思潮...
[期刊论文] 作者:李淑梅, 杨植迪,, 来源:学习论坛 年份:20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人民群众的认同为基础,体现了社会公平的价值诉求。群众对共同理想的信心与对社会公平发展趋向的信心呈正相关性,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改善社会公平现...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