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88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4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王绵之,,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年份:2005
[期刊论文] 作者:王绵之,, 来源:中医药学刊 年份:2003
[期刊论文] 作者:王绵之,,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份:2000
1 重症疫毒例案剖析 【病案】党某,女,27岁,已婚,农民。1974年6月28日初诊。患 者初病发热下痢,3日后因休克即夜送至县医院抢救,翌日上午8时休克得到纠正。下午4时起,突又高...
[期刊论文] 作者:王绵之,,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份:2003
方剂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们的这祖先发现药物、使用药物治病,并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医疗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把几种药物配合用于医疗而形成的,是运用药物治病的一个飞跃....
[期刊论文] 作者:王绵之,,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份:2003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32年)由政府主持,医官王怀隐、陈昭遇等编定的,全书分100卷,凡1670门,方16834首,其中包括当时医官献出的秘方和国家收藏的名方千余首,是我...
[期刊论文] 作者:王绵之,, 来源:中医杂志 年份:1987
第二节降气适用于肺胃气逆不下,以致咳喘,呕吐、噫气、哕逆者。苏子降气汤主治上实下虚之痰喘。上实即喘咳短气,痰涎壅盛,胸膈满闷,甚则不能平卧。下虚即腰疫脚弱,腰以...
[期刊论文] 作者:王绵之,,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年份:2004
[期刊论文] 作者:王绵之,, 来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4
何谓和解剂?在历来的书上都写得不够明确,关键要从“和解”的起源谈起。 “和”字一词,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开始就有:“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
[期刊论文] 作者:王绵之, 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年份:2017
紫苏叶5克,陈皮、香附各4克,炙甘草2.5克,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3克,川芎1.5克,生姜3片.水煎,温服,治感冒效果好....
[期刊论文] 作者:王绵之, 来源:时珍国医国药 年份:1990
我们伟大祖国的中医药学,有着极其悠久而光辉的历史。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也作出了贡献。毛主席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
[期刊论文] 作者:王绵之, 来源:中医杂志 年份:1987
第二节回阳救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因此,当病至阳气衰微,阴寒里盛,证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下利,神衰欲寐,脉沉细或...
[期刊论文] 作者:王绵之, 来源:中医药学刊 年份:2002
[期刊论文] 作者:谢鸣,王绵之, 来源:中国医药学报 年份:1991
本文通过对中医血的生成理论、历代补血名方180首和近代补血验案100例的文献搜集、整理研究,概括出中医补血组方的规律性内容。中医补血方主要以补气、养血、填精,安神、生津...
[期刊论文] 作者:王雷, 王绵之,,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份:1996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动物实验研究概况王雷,王绵之近10年来,中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了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衰(CRF)的动物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不仅拓宽了中医药治疗CRF的道路,而......
[期刊论文] 作者:王蕾,王绵之, 来源:北京中医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张昱,王绵之, 来源:中国老年学杂志 年份:1998
目的 观察保心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保心丸对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脂质......
[期刊论文] 作者:张昱,王绵之, 来源:中国中医急症 年份:1997
采用在体和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表明保心丸能预防再灌注心律失常和改善再灌注时的心功能,并能提高心肌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减少心肌乳酸脱......
[期刊论文] 作者:王蕾,王绵之, 来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年份:1998
观察益肾导浊口服液对腺嘌呤诱发大鼠慢性肾衰功能及肾脏酶组织化学的影响。结果显示本方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的含量,提高碱性磷酸酶(ALP)、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三磷酸腺苷酶......
[期刊论文] 作者:樊永平,王绵之, 来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年份:1997
采用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和大鼠高脂血症模型,观察中药保心丸的作用。结果显示:保心丸能提高6-酮-PGF1α/TXB2比值;对照药诺衡无此作用。保心丸和诺衡对血液流变学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且诺衡作......
[期刊论文] 作者:张昱,王绵之, 来源:河南中医药学刊 年份:1997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