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313秒,为你在为你在61,042,058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范, 泓,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10
30年前,史学家顾颉刚在北京去世。消息传到台湾,旧友陶希圣不胜伤悲,隔海撰文,追忆当年两人的交谊。其中一个细节十分温暖:1935年前后,陶希圣在北大办《食货》杂志,顾颉刚与谭其骧办《禹贡》半月刊,并行于世。两人同在燕京兼课,顾每次开车途经西四牌楼陶的住处,......
[期刊论文] 作者:范 泓,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8
司徒雷登:“中央政府犹如病入膏肓的病人”    1948年7月29日,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在浙江莫干山召见行政院院长翁文灏、外交部部长王世杰、财政部部长王云五等人,商讨币制改革案。  这一行人从南京乘专机至杭州,再经由京杭国道,到武康县(今德清县)三桥阜,换乘肩舆上......
[期刊论文] 作者:范泓,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11
1905年,即民国前7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反清势力在海外的一次"振衰起敝",即以兴中会为基础,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团体组建的一个革命组织(即政党)。......
[期刊论文] 作者:范泓, 来源:各界 年份:2012
1970年9月3日,狱方正式通知雷震翌日上午8时出狱。10年冤狱行将结束,雷震内心感慨良多,自撰对联贴在牢门前:十年岁月等闲度,一生事业尽消磨。横批:所幸犹存。...
[期刊论文] 作者:范泓,,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11
吴保初(字彦复)是"清末四公子"之一,其他三位即湖北巡抚之子谭嗣同、湖南巡抚之子陈立三、福建巡抚之子丁惠康。这些人之被称为"公子",以高阳的说法,"今有达官之子,或则胸怀大志,卓......
[期刊论文] 作者:范泓, 来源:书屋 年份:2004
不久前,读到过一篇杭州学者散木先生写的短文《胡适在葛斯德东方图书馆》。这是文章的主标题,副标题是“兼说从’中统’专员到图书馆馆长的童世纲”。散木的文章说了两人,爬...
[期刊论文] 作者:范泓,, 来源:读书文摘 年份:2008
1970年8月,雷震先生坐满整整十年大牢,即将出狱,这时却遇到一件始料未及的事情。台湾当局为阻止出狱后的雷震继续从事政治活动,要求出狱时须有"双重保人"予以担保,并出具...
[期刊论文] 作者:范泓,,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90
解放战争时期,张治中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不懈地努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考察张治中这一时期的政治态良,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爱国赤诚,看到他不断前进的轨迹。...
[期刊论文] 作者:范泓,, 来源:书屋 年份:2005
在中国现代史上,陶希圣无疑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而这一切,均以他本人于1937年参加庐山牯岭茶话会后而成为其命运的一个转折点。他从此弃学从政,卷入魂梦不堪的政治漩...
[期刊论文] 作者:范泓,, 来源:书屋 年份:2005
1970年8月,雷震先生坐满整整十年大牢,即将出狱。这时遇到了一件始料未及的事情。台湾当局为阻止出狱后的雷震继续从事政治活动,要求在出狱时须有“双重保人”予以担保,...
[期刊论文] 作者:范泓, 来源:时代报告 年份:2017
微博里有位熟悉的朋友提醒我许久未去看望杨苡先生了,这才想起上次去见杨先生还是在去年初春,那是北京学者张耀杰来南京,拜访董健先生,同时看望杨苡先生。杨先生与董先生同住一个大院,他们也是多年的朋友。  我与杨苡先生相识在八十年代初,那时我还是一个年轻人,喜欢......
[期刊论文] 作者:范泓, 来源:文史月刊 年份:2012
记忆有时是缓慢而至的。  蓦然见到一张“斗私批修讲用会”的老照片,竟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因为太遥远了,三十多年前的悲哀,突兀在眼前定格,原本不想触动的记忆浮现在眼前,仿佛一件尘封多年的什物,触手可及,心隐隐作痛。  也许,至今我也不应说出心中的“隐痛”—......
[期刊论文] 作者:范泓,, 来源:各界 年份:2011
[期刊论文] 作者:范泓, 来源:商情 年份:2019
本文首先就国企变革新形势下基层工会的思想政治工作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次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基层工会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提出探讨.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的不断升级和转型...
[期刊论文] 作者:范泓, 来源:书屋 年份:2004
1932年5月,胡适主编的《独立评论》出版第一期。 这一年,胡适四十二岁,身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独立评论》是一本同人性质的政论刊物,若从近代思想史的角度看,在二十世纪...
[期刊论文] 作者:范泓,, 来源:书屋 年份:2005
四十多年前,在台湾文化界有一场掀起轩然大波的“中西文化论战”.rn这场为时二十一个月的论战,从最初所希冀的试图推动一次新的中国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发展到后来论战出现...
[期刊论文] 作者:范泓, 来源:书屋 年份:2005
顷读2005年《书屋》第二期,刊有陈福季先生《“佞宋”何指?》一文,针对拙作《胡适为何屈就东方图书馆馆长》(2004年《书屋》第十二期)中“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和出版家毛晋所...
[期刊论文] 作者:范泓, 来源:书屋 年份:2013
在官方主流叙事中,左舜生(原名学训)是一个偶尔被提及的历史人物。不过,当年蒋介石邀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件事,与左舜生的提议有关〔1〕。1945年8月底,接毛泽东等人的飞机从重庆出发后,左舜生接到过雷儆寰打来的一个电话:“怎么样,你的提议已实行了啊?”雷儆寰即......
[期刊论文] 作者:范 泓, 来源:书屋 年份:2008
一个极偶然的原因,我得到过一本二十年多前台北食货出版社出版的随笔集《梅隐杂文》,作者刘光炎(1903—1983),是一位资深老报人,自1928年上海复旦大学毕业不久,即投身新闻界,至1969年六十五岁时从台湾《新生报》退休,前后有四十余年。刘光炎先生所亲历的时代,是一段跌宕起......
[期刊论文] 作者:范泓,,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10
30年前,史学家顾颉刚在北京去世.消息传到台湾,旧友陶希圣不胜伤悲,隔海撰文,追忆当年两人的交谊.其中一个细节十分温暖:1935年前后,陶希圣在北大办杂志,顾颉刚与谭其骧办半...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