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84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谢伟烈,郑卓辉,谢艳华,曹学文,, 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年份:2013
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甜玉米小斑病的毒力,筛选出7.5%欧宝、22.5%扑海因、43%好力克、25%敌力脱和70%甲基托布津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7.5%欧宝田间...
[期刊论文] 作者:王海山,谢伟烈,李竞远,郭彦林, 来源: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年份:2020
针对非落地拱承受竖向荷载作用时拱脚水平约束刚度不足会产生水平位移,导致拱脚的受力性能和承载能力发生较大变化的问题,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拱脚带水平约束弹簧的模无...
[期刊论文] 作者:谢伟烈,郑卓辉,谢艳华,曹学文, 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年份:2013
甜玉米已成为广州等南方地区最具经济效益优势的作物品种之。但甜玉米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对其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在系统调查广州地区甜玉米病害发生的基础上,结合这些病害防治......
[期刊论文] 作者:林小军,谢伟烈,刘健帮,曾玲,, 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年份:2013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是南方十字花科蔬菜上重要害虫,常年发生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为提高预测预报和防控水平,应用性诱剂对广州地区小菜蛾发生动态进行...
[期刊论文] 作者:周伯扬,谢伟烈,谢壮锋,特拉康, 来源:玉米科学 年份:2004
通过对桂甜和华珍两个甜玉米品种的玉米大斑病病斑扩展速率及病情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病斑的产孢特性显示,病斑首次产孢量显著...
[期刊论文] 作者:冯亦远,黄文征,谢伟烈,莫琼容,, 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年份:2008
从2003年开始,在广州市吴卉花卉同林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采用结果期调节技术进行试验研究,使冬春季种植的盆桃,于9~10月开花结果,春节期间摆设观赏,于2006、2007年试验获得成功,盆桃种......
[期刊论文] 作者:陈婷,李竞远,谢伟烈,乔支昆,尹新伟, 来源:施工技术 年份:2020
介绍多种适用于圆形平面干煤棚的结构新形式,并归纳为刚性屋盖结构、杂交屋盖结构和柔性屋盖结构。分别对其受力机理和施工技术要点进行论述,并针对张弦式穹顶屋盖结构进行算...
[期刊论文] 作者:周伯扬,方羽生,黄华林,谢伟烈,卓侃,杨卫华, 来源:植保技术与推广 年份:2003
在植物真菌病原分类鉴定中,分生孢子显微测量的工作量很大,并易受主观观测误差影响。为了提高鉴定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降低人为观测误差,本研究使用Image-Pro4.0生物图像处...
[期刊论文] 作者:潘礼增, 黎柏棠, 潘容花, 陈敏辉, 谢伟烈, 林小军, 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年份:2004
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依天得可湿性粉剂800倍第一次施药后8天防治效果达73.16%~83.41%,第二次施药后8天防治效果达82.30%~83.45%,是目前防治冬瓜白粉病效果较好的生物制剂.生产上...
[期刊论文] 作者:林小军, 陈绍平, 谢伟烈, 潘礼增, 周伯扬, 梁炳坤, 杨镜, 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年份:2008
[期刊论文] 作者:胡学难,陈小帆,荣晓东,谭惠如,林莉,谢伟烈,李惠河,, 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年份:2007
斯氏线虫对额毛小蠹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斯氏线虫对每头额毛小蠹老龄幼虫侵染后48h的LD50值和LD50值分别为18条、94条,对蛹的LD50值和LD50值分别为28条、186条。在寄生强度测定...
[期刊论文] 作者:林小军,陈绍平,谢伟烈,潘礼增,周伯扬,梁炳坤,杨镜元,冯刘伟,, 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年份:2008
介绍了近年广州市蝗虫发生的种类、特点、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情况,阐述了当前广州市蝗虫监测和防治技术措施,并对加强蝗虫的监测防控提出几点建议。The types, characteristi...
[期刊论文] 作者:胡学难,陈小帆,荣晓东,阮乐秋,吴佳教,梁帆,林莉,谢伟烈,, 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年份:2007
在每头纵坑切梢小蠹老龄幼虫上放入100条侵染期斯氏线虫后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15-30℃的范围内幼虫死亡率较高,尤以25℃下防治效果最好,处理5天后幼虫死亡率即......
[期刊论文] 作者:林小军,陈绍平,谢伟烈,潘礼增,周伯扬,梁炳坤,杨镜元,冯刘, 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年份:2008
介绍了近年广州市蝗虫发生的种类、特点、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情况,阐述了当前广州市蝗虫监测和防治技术措施,并对加强蝗虫的监测防控提出几点建议。...
[期刊论文] 作者:胡学难,陈小帆,荣晓东,阮乐秋,吴佳教,梁帆,林莉,谢伟烈,谭惠如,李惠河,, 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年份:2007
在每头纵坑切梢小蠹老龄幼虫上放入100条侵染期斯氏线虫后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15~30℃的范围内幼虫死亡率较高,尤以25℃下防治效果最好,处理5天后幼虫死亡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