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102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路遐,, 来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年份:2011
一、民间乡土音乐走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对民族音乐兴趣不大,当被问及本土的民间音乐,更是一脸的茫然,许多学生居然不相...
[会议论文] 作者:路遐,, 来源: 年份:2004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学位论文] 作者:路遐,,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据考证,日照有着极其辉煌灿烂的史前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地处中国南北交汇处,也是中国南北文化主要的交融地之一。它因濒临黄海“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
[期刊论文] 作者:路遐,, 来源: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2006
在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
[期刊论文] 作者:路遐, 来源:丽水学院学报 年份:1988
在审美领域里,文学作为审美对象得到日益充分深刻的研究。然而,同样以文字符号为信息载体、为物化形态的实用文却遭到冷落。美学将眼光更多地投入距离生活现实最“远”...
[学位论文] 作者:路遐,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据考证,日照有着极其辉煌灿烂的史前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地处中国南北交汇处,也是中国南北文化主要的交融地之一。它因濒临黄海“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
[学位论文] 作者:黎路遐,, 来源:安徽大学 年份:2006
《新书》是贾谊的政论文集,共五十八篇,由后人将其奏疏、论述等汇编而成,基本上反映了西汉初年汉语的实际面貌。 本文以导师白兆麟先生《文法学及其散论》的语法体系为参照,对......
[期刊论文] 作者:黎路遐,, 来源:中国语文 年份:2013
指示代词"其"在先秦有两种用法,一是相当于"名词+之",用来复指名词性成分,可称为复指代词;一是相当于"那",用来指示特定的事物,可称为定指代词。先秦,绝大多数的"其"都是复指...
[期刊论文] 作者:黎路遐,, 来源:宿州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本文通过对时间词组的考察,从位置和语义指向分析其与动词的关系,分析了时间词组的前后归属问题,从而解释了杨树达先生中指出的一类句读错误现象....
[期刊论文] 作者:黎路遐, 来源: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年份:2012
汉语史上,"以""将"都发展出"认为""以为"的认知意义。这种认知意义不是来自词义引申,也不是直接来自"以……为……""将……为……",而是来自认知动词"以为""将为"。这一词义发展过程其实是重......
[期刊论文] 作者:黎路遐,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年份:2009
摘 要:“将谓”是唐代出现的认知动词,它来源于认知动词“将”和“谓”的连用,“将”和“谓”都有“认为”“以为”的意义。“将谓”和“将为”不是通用关系,两者来源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认知动词。  关键词:认知动词 同义连用 词汇化    “将谓”是唐代出现的一......
[期刊论文] 作者:黎路遐,, 来源: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上古汉语“终”、“死”、“没”、“人”、“言”等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词义向积极方面偏移。从这些词的词义特征和语境特征来看,偏移的词义是一种隐涵义,是语用推理的结果,没有成......
[期刊论文] 作者:黎路遐, 来源:云梦学刊 年份:2008
数据库在学术研究中日益发挥作用。使用数据库既可以省时省力,又可以及时大量地占有材料;但是人文研究重积累、重悟性的特点与数据库自身的机械性又限制了它的作用。在学术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黎路遐, 来源: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2016
近指代词"这"和远指代词"那"不仅使用上存在不对称现象,它们的历时发展轨迹也并不完全平行。经过对晚唐五代至清代10部典籍的调查,可以发现总体上"这"的发展速度快于"那","这"在各种用......
[期刊论文] 作者:黎路遐,,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年份:2009
“将谓”是唐代出现的认知动词,它来源于认知动词“将”和“谓”的连用, “将”和“谓”都有“认为” “以为”的意义. “将谓”和“将为”不是通用关系,两者来源不同,是两个...
[学位论文] 作者:黎路遐, 来源:北京大学 年份:2011
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兹、此、是、斯、彼、夫、之、其、然、尔、若、焉等。其中,“兹”、“此”、“是”、“斯”为近指代词、“彼”、“夫”是远指代词,“之”、“其”用于回......
[期刊论文] 作者:黎路遐,, 来源:汉语史学报 年份:2020
“這/那一VP”是活躍於現代日常口語中的構式,一般位於句首,與後續分句構成“條件一結果”關係.這一構式在近代漢語中産生,由最初有定的指稱性結構演變爲表條件的陳述性結構....
[期刊论文] 作者:黎路遐,, 来源:汉语史学报 年份:2010
“取”在中古譯經中可用作詞綴,也可用作處置介詞.本文討論詞綴“取”的來源問題,認爲“取V之”舆狹義處置式“取OV”來源不同,不是處置式,而是詞綴“取”語法化過程中的一個...
[期刊论文] 作者:黎路遐,, 来源:汉语史学报 年份:2004
“取”在中古译经中可用作词缀,也可用作处置介词。本文讨论词缀“取”的来源问题,认为“取V之”与狭义处置式“取OV”来源不同,不是处置式,而是词缀“取”语法化过程中的一...
[期刊论文] 作者:黎路遐,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年份:2012
摘 要:汉语史上,“以”“将”都发展出“认为”“以为”的认知意义。这种认知意义不是来自词义引申,也不是直接来自“以……为……”“将……为……”,而是来自认知动词“以为”“将为”。这一词义发展过程其实是重新分析的过程。回溯推理和由其推动的重新分析,是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