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686秒,为你在为你在61,042,0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钟鸣旦,,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年份:2010
文章考证和呈现了卡尔达诺(1501—1576年)对托勒密著述评注的汉译。译文包含卡尔达诺对托勒密(约100—约178年)关于星占学的系统论述《四书》的评注。中国学者薛凤祚(1599/16...
[期刊论文] 作者:钟鸣旦,,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年份:2004
文章是对《人身图说》的初步研究。《人身图说》 (人体的图解 )是一部 17世纪早期的手稿本 ,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且能被证实为昂布鲁瓦兹·帕雷 (Ambroise Paré,约 15 10...
[期刊论文] 作者:钟鸣旦,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与科学交流,而较少关注礼仪.但是,礼仪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特色.作者以清初的丧葬礼仪为例,从社会学及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
[期刊论文] 作者:钟鸣旦, 刘贤,, 来源:清史研究 年份:2004
本文以他者哲学为出发点,结合文化传播学的理论,研究文化相遇历史的方法论。作者首先讨论了曾应用于明末清初中欧文化相遇研究的三种不同框架:一是以传播者(即传教士)及其贡...
[期刊论文] 作者:钟鸣旦,王丹丹,,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中国礼仪之争通常被视为一个纯粹的欧洲事务,是在中国传教的欧洲传教士之间或这些传教士与欧洲主教之间的问题。因而,大部分对于中国礼仪之争的研究都倾向...
[期刊论文] 作者:钟鸣旦, 张佳佳,,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与科学交流,而较少关注礼仪。但是,礼仪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特色。作者以清初的丧葬礼仪为例,从社会学及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
[期刊论文] 作者:钟鸣旦, 莫为,, 来源:上海文化 年份:2004
耶稣会在华使命的四大特征17至18世纪,耶稣会的在华使命可以概括为四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对中华文化采取"适应性政策"(policy of accommodation or adaptation)。最初...
[期刊论文] 作者:钟鸣旦,代国庆,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04
耶稣会在华“传教策略”由范礼安构思,并由利玛窦富有创造性地予以实践.延续至18世纪的后继者们把此种策略与利玛窦密切联系在一起,称之为“利玛窦规矩”.此前,“利玛窦规矩...
[期刊论文] 作者:钟鸣旦, 王学深,, 来源:清史研究 年份:2004
低地国家(包括现在的比利时与荷兰)的清史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指清初到清中期,此时的研究由一些独一无二的观察报告组成;第二个时期即清晚期,研究内容主...
[期刊论文] 作者:钟鸣旦, 代国庆, 林金水, 吴小新,,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12
耶稣会在华"传教策略"由范礼安构思,并由利玛窦富有创造性地予以实践。延续至18世纪的后继者们把此种策略与利玛窦密切联系在一起,称之为"利玛窦规矩"。此前,"利玛窦规矩"常...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