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145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发布年度:
[期刊论文] 作者:阳体冰,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 年份:1982
国内外大量的筛选工作证明,粳稻资源中没有发现抗褐稻虱的品种可供利用,解决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的抗源问题,只有通过籼粳杂交对粳稻引入抗虫基因.1971年日本开始利用籼稻抗源Mo...
[期刊论文] 作者:阳体冰,徐锁顺,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 年份:1989
水稻广亲和基因的发现,使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成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一条超高产的新途径。现在一些优良组合的试验试种表明,亚种间杂种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及产量...
[期刊论文] 作者:阳体冰,徐锁顺,
来源:江苏农业学报 年份:1990
籼稻褐稻虱抗源与不同籼、粳稻杂交,后代的抗性反应明显不同。ASD7携带的bph2及Baba-wee携带的bph4两个隐性基因,在与南京11杂交时呈显性表达,杂种F_2代分离为3R:1S。籼稻抗...
[期刊论文] 作者:阳体冰,朱塘松,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1963
春季晚霜冻害对三麦危害的面积很广,在江苏省也是影响三麦生产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晚霜造成三麦冻害的情况相当頻繁,江苏省淮北地区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六二年的十一年...
[期刊论文] 作者:阳体冰,徐锁顺,谷福林,
来源:江苏农业学报 年份:1990
籼稻褐稻虱抗源与不同籼、粳稻杂交,后代的抗性反应明显不同。ASD7携带的bph2及Baba-wee携带的bph4两个隐性基因,在与南京11杂交时呈显性表达,杂种F_2代分离为3R:1S。籼稻抗...
[期刊论文] 作者:顾正远,王益民,阳体冰,谷福林,
来源:江苏农业学报 年份:1986
通过转移IR29(Oryza sativa subsp,shien)的抗褐稻虱基因,育成粳稻抗虫新品系80079和80047(Oryza sativa subsp.Keng)。温室和田间鉴定结果,抗虫性稳定,可作为粳稻抗褐稻虱育...
[期刊论文] 作者:阳体冰,徐锁顺,谷福林,顾正远,王益民,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1987
国内外大量的筛选、鉴定工作证明,抗褐稻虱基因仅存在于南亚的籼稻地方品种中,粳稻抗稻虱育种必须从籼稻导入抗虱基因。我们于1976年开始应用籼粳杂交转育抗虱基因的研究,19...
[期刊论文] 作者:阳体冰,徐锁顺,佘建明,周邗扬,孙勇如,李向辉,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1991
1986年水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获得成功以来,国内外对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及其后代的性状变异已有一些报道,1988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培育籼稻品种大谷早原生质体再生植株成功,...
[期刊论文] 作者:谷福林,阳体冰,郑维认,吕川根,陆曼丽,周桂元,高万和,翟志,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 年份:1991
南粳36(原系号864)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籼粳杂交方法培育的常规中粳稻新品种,1990年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自1986年以来,南粳36经...
[期刊论文] 作者:谷福林,阳体冰,郑维认,吕川根,陆曼丽,周桂元,高万和,翟志祥,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 年份:1991
南粳36(原系号864)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籼粳杂交方法培育的常规中粳稻新品种,1990年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自1986年以来,南粳36经多年...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