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704秒,为你在为你在23,761,000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世界宗教文化 年份:2009
课诵是佛教寺院每日读诵经咒,唱诵梵呗、礼赞偈,礼佛行道的仪轨。这一仪轨经由历代高僧大德的修订与丰富,在不断完善与规制。...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佛学研究 年份:2018
北朝时代出现一批《大集经》的修学者,尤其是地论师,而且他们重视"无碍"的思想影响了华严学的发展。敦煌遗书中,保存有《大集经》注释的残卷BD03106(腾6)——《大乘五门实相...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16
"沙门致敬王者"的争论是王权与佛法的矛盾表征,更是佛教僧俗伦理的表现。在隋末唐初,"沙门致敬王者"争端再现,主张沙门拜俗者援引《维摩诘经》作为论据。本文探讨"沙门致敬王者"论......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18
西魏、北周《菩萨藏众经要》与东魏、北齐《大乘义章》皆是继承北魏地论学派的传承而有不同的展开。《菩萨藏众经要》代表着西魏、北周佛教融合南朝佛教"经抄"的最新成果,依"五......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敦煌学辑刊 年份:2001
唐代的讲经仪轨 ,历来由于资料文献的限制 ,使我们难以了解其真实面目。由于敦煌文书的整理 ,发现了大量的讲经文及俗讲仪式 ,从而使我们能够还原讲经法会的仪式程序。本文利...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法音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2011
僧俗关系的模式,其理论依据是大小乘佛教的不同思想,即对"正法久住,广度众生"的不同强调、戒律的不同理解等;其定位涉及到两大维度:一、住持佛教的重任,二、修行解脱的优先性...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佛学研究 年份:2013
本文从本体、境界与现实型态三个方面诠释"生活即修行"的涵义:一、"生活即修行"的本体在于"般若法性",是理悟与实践并重;二、其境界是"平常心是道",提倡在生活中要有真实的体...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涅槃学派是传承、研习《大般涅槃经》而形成的一个学系。刘宋时代的涅槃学派,以道生为渊源,所以涅槃师多出于道生系统;由于顿悟、渐悟的争论,慧观门下亦俊杰辈出。道生、慧观...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涅槃学派是传承、研习《大般涅槃经》而形成的一个学系。涅槃学派的传承以道生为第一人,但是其形成始于两晋时代的三大系统:鸠摩罗什、庐山慧远、昙无谶为首的学术团体。南朝...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佛学研究 年份:2011
《涅槃经》类传入中国,曾经六卷本《大般泥洹经》以及《大般涅槃经》;昙无谶译出三十七卷《大般涅槃经》(简称"北本")后,南朝佛教界进行修治,成为四十卷《大般涅槃经》(简称"...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2013
现存《续藏经》中保存的"扬州智恺作"《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和"青丘沙门见登之补"《大乘起信论同异略集》,是研究《起信论》在中日韩佛教流传形态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考察...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2014
本文以《南山宗统》和《律宗灯谱》为中心,以历史地理学的统计方法探讨清初律宗的传播情况。明末清初的律宗是以如馨古心为开创,三昧寂光继起,见月读体为集大成,文海福聚为法...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宗教学研究 年份:2008
摄论学派对《华严经》的研究,是以昙迁为中心人物而展开。智俨的师承:杜顺、达法师、法常、灵辨、静琳、智正,后四位皆曾受教于昙迁,都具有融合《摄论》与《华严经》的学风。...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国宗教 年份:2012
如何将禅与现代生活从深、广两个方面进一步结合,提供给世人在现实生活和信仰上都得到满足的简而灵的操作技术,成为禅宗发展的关键。近代以来,中国禅宗虽然还有少数人保...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法音 年份:2003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国宗教 年份:2013
中国汉传佛教的素食传统,一般认为是在梁武帝时确立的。但是,在梁武帝以前,《高僧传》中就出现了大量"蔬食"高僧,为素食传统的建立提供了历史依据。《高僧传》中高僧的蔬...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8
真谛出身于优禅尼国,即“邬阇衍那国”,而真谛所游历的诸国,尤其以乌阇衍那为中心的西印度,正是正量部的弘化区域。同时,真谛还翻译了《律二十二明了论》、《立世阿毗昙论》...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2011
一、序论:印度佛教的大乘意识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中国佛教学者不但面临着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如何转化与诠释印度佛教的问题;更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与扬弃,表现为中国...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2004
地论学派佛性论从《金刚仙论》开始,"现常"佛性是当有、现有义,"当常"佛性是本有义;经过地论师阐释,呈现出"隐显""本有""当有""现有"等复杂的思想脉络。至净影慧远时代,依隐...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