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经》相关论文
梵语"阿剎罗"(aka■ra)一词在印度古代文化背景中具有哲学、语言学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哲学层面言之,ak■ara一词具有不灭、不朽之......
印度大乘佛教中流行的"法身"概念,在早期部派佛教文献中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般若文献不同版本的考察发现,"法身"是由见佛语境......
晋宋时代《般若经》已经传入并译出,但除了不多的学问僧人,社会上的仕人真正能够理解的还不多。中国人要消化印度来的般若中观思想还......
烦恼与菩提本来是正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传统佛教认为,只有灭除烦恼,才能证得菩提。但自从《般若经》、《维摩诘经》等大乘佛教经典开......
僧叡是中国佛教思想由"空"入"有"转换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僧叡在其一生佛教思想的发展过程中,由尊崇《般若》到扬《法华》而抑《般若》,......
夏鲁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娘曲河西岸,日喀则东南,古时谓之娘思兑(?)地区,11世纪由吐蕃后裔杰氏(?)所建,13世纪末至14世纪上半叶由......
净土宗是普及性最强、流传最广的一个宗派。本文叙述了净土宗思想的起源与形成,以及由道安的弥勒净土信仰转变为慧远的弥陀净土信仰......
鸠摩罗什(344—413,下简称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的翻译家,也是中国汉地般若三论学的奠基人。据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二(......
“格义”作为中国思想界理解印度佛教思想的第一种方法,在中国早期的佛教传播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