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观之相关论文
《庄子·天下》对于先秦学术史的分疏乃是基于道、术分离这样一个基本观念。然而这个道、术分离的判断依然是一个需要被追问的话题......
"做哲学"的方式在哲学发展过程中呈现多重形态。在实质的层面,哲学之思展开为对智慧的追求,后者体现为以人观之和以道观之的统一。以......
本文对《灵枢·外揣》中"浑束为一"的思想及其所反映的道论进行了探讨。本文从"浑束"和"为一"两个层面展开论述。"浑"在道家哲......
吴根友教授新著——《判教与比较:比较哲学探论》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发展进程中比较哲学兴起的一种理论自觉.全书对比较哲学元理论......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学的"以道观之"达到"道通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及禅学的"般若直观"达到"不二法门""圆融相即""平常心是道"的妙悟都是不同......
濠梁之辩显示了庄子对理解问题的哲学思考,在理解问题上庄子关注的是理解何以可能。庄子认为境域差异和成心引发的是非之辩,是阻碍......
哲学作为智慧的探索,具有超越知识界限的特点。然而,随着哲学的学科化、专业化,哲学往往被限定于特定领域,由此导致哲学的知识化。哲学......
西方人是在人类中心的人生哲学指导下,带着一种强烈征服自然的愿望,而且在某些方面也确实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辉煌成就.但是这种辉煌......
<正>一程翔老师《〈赤壁赋〉文化语码解读》考辨细致,给人启发甚多,不过结论"儒、释、道三家融为一体,构成了《赤壁赋》所特有的语......
<正>1.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
《庄子》"轮扁斵轮"寓言中是以轮扁为"观"之主体,以斵轮作为推论的逻辑起点.轮扁之"观"具有两种内涵:由"以我观之"走向"以道观之".轮扁斵轮的......
庄子提出"以道观之"作为获得"真知"的基本方法。"以道观之"即从"道"的立场去洞察和感悟外物对于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作为对"自......
中国哲学理解、应对世界的最高方法论原则是“以道观之”。“以道观之”是—种循道而行、重视存在并致力于形成统—性理解的整体性......
根据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的理念,万物在大道面前都是平等的,人不过是万物中的普通成员,这一观念奠定了道家万物平等观的基础。庄......
"道"作为中国思想中崇高的概念,在金岳霖那里,成为其哲学体系的奠基石,从而构造起一个新的形而上学体系。金岳霖《论道》中的"道"具有......
《庄子·齐物论》是一篇奇文,并且也是对中国古典哲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哲学文献,而这样一篇重要文献,其主旨之难明、结构之难解,人......
<正>庄子是古今文人欣赏阐辩的焦点人物。他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苏教......
在中国文化中,事实的认知与价值的评价彼此交错,从道、礼和语言的层面观察,认知都展现出以人观之的向度,其过程不仅限定于狭义的对......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智慧"以道观之",其实质意义在于教人站在"道"的立场来看待事物,以此来消解"以物观之"给人类造成的种种矛盾、冲突......
老庄道家对于“礼崩乐坏”的回应不仅是反思性的,也有正面建构意义,其建构性思路表现为:第一,人心处于与礼乐文明技术的互动建构中......
"鱼乐之辩"中蕴含着庄子对不同主体之间交往、理解与相知何以可能的思考。庄子认为人与他者的"共在"同时构成人际交往过程中理解与......
庄子"濠梁之辩"旨在从认识论维度来探讨道、物关系,其哲学意涵可概括为"齐物知道":齐物观之知、致道观真知,达至对"道"的形上认知......
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中提出的“以大观小”论,是中国特色透视观的经典言论之一,体现了庄子“以道观之”的观物态度。“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