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里相关论文
兽医针灸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便秘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而针灸是治疗便秘的优势疗法。目前有大量穴位应用......
目的:根据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针刺镇痛效应的相关性探讨“循经取穴”的机理。方法:选取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选择包......
选取30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腹泻模型组、后三里(ST-36)组、后海(GV-1)组、大肠俞(BL-25)组.除空白组外,其......
目的 观察电针单纯性肥胖大鼠的单穴后三里或三阴交穴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探讨电针单穴减肥效应.方法 实验前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长春瑞宾损伤修复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长春瑞宾外渗损伤模型,设针刺治疗实验组、损伤实验对照组、中药金银花治......
目的:观察针刺后三里、三阴交对胚胎着床障碍大鼠子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早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模型......
目的:观察针刺痛觉迟钝大鼠“后三里”腧穴对其痛阈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鼠热水甩尾测痛方法筛选出痛觉迟钝大鼠,手针针刺其“后......
目的通过手针针刺不同时程对大鼠痛阈影响的实验观察,了解合适的针刺时程在建立针刺动物实验模型以及临床针刺治疗中的科学作用。......
目的探讨穴位区细胞外基质在针刺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以大鼠热辐射甩尾实验的温度......
目的:探讨穴位区针刺前后细胞外基质的差异性基因表达及其在针刺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10只,分针刺组和针刺对照组2组,手......
板蓝根注射液3~6m L。用法:一次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以上。柴胡、防风、陈皮、薄荷各20g,土茯苓、菊花、紫苏各15g。用法:水蒸......
目的:观察切断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远心端后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沿大鼠“后三里”腧穴下方8mm处的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
目的:为大鼠后三里的针灸实验提供较为实用的定位标准和详实的解剖学参考数据。方法:①用解剖学方法制作SD大鼠胫、腓骨标本,观测大鼠......
针灸及巧治法在犬猫病证上应用的国内外概况刘环,谢慧胜(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保定071000)(北京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针灸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古老......
<正> 一、猪呆食症针灸施针:山根,鼻梁、涌泉,滴水百会,三腕疗效:施针一次即愈来源:松江县泗联公社兽医站二、猪后肢瘫痪针灸施针:......
<正>中国兽医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1世纪。近几年来,日本、美国、新加坡、芬兰、法国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
目的:观察4种不同配比的甲苯胺蓝染液对穴区肥大细胞的染色效果。方法:选用昆明系健康雄性小鼠(SPF级)12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取各......
为验证采用电针犬后三里穴治疗脾虚泄泻证的疗效及探讨其机理。首先,用番泻叶浸剂复制犬脾虚泄泻证病理模型,然后,电针后三里穴,通......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临床实践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其独特的治疗方法、神奇的治疗效果,针灸逐渐得到了世......
目的:探讨"双固一通"电针治疗对老年阳虚模型大鼠抗疲劳能力及其肝脏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
目的:探讨温和灸对大鼠后三里穴施灸局部的温通效应及生物学基础。方法:以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后三里穴为观察对象,运用HE染色法和免疫......
目的:本研究通过大鼠随机对照实验,运用合募配穴法和俞募配穴法选穴,分别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进行针刺预防,对比不同预防措施的实际......
目的 应用18FDG-PET和fMRI-BOLD脑功能成像方法,我们科观察到针刺后三里穴脑干的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增加。本实验重点研究针刺大......
试验选用48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高脂饲料饲喂8周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模型验证后,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
在动物的临床诊疗中经常见到犬、猫等小动物的后躯瘫痪病例,但由于其主人不能明确的诉知病因,一般的医疗单位又未能加以详查和分析......
背景: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针药结合对心肌缺血的改善存在协同作用,但对其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目的:观察电针"后三里"穴位结合不同浓度丹......
<正>《灵枢》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要得到"气至"的疗效。《灵枢》亦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针刺疗效......
目的:探讨针刺“关元”腧穴对建立针刺大鼠热水甩尾测痛模型的作用。方法:手针针刺大鼠“关元”腧穴,以50℃热水测量大鼠甩尾潜伏......
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k,IVD)突出是指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坏、髓核向背侧突出压迫脊髓而引起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脊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