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诗相关论文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邱若宏 (1·3)……论邓小平强化国家能力思想的特征龚上华 (1·8)…………………………………邓小平对......
一挽歌就是送葬歌。梁昭明太子《文选》,在“乐府”类后、“杂歌”类前设有“挽歌”一类,载魏缪龚《挽歌》诗一首、晋陆机《挽歌》......
慧远与陶渊明同一时代,共居庐山。慧远启佛教中国化之先河,庐山弘法期间,仰慕者无数,影响甚广。陶渊明归园田居之后,亦卜庐阜,恬然......
刘裕幽安帝而立恭帝,引发了陶渊明人生悲苦的不可抑制。恰由此始,陶渊明开始了向“物我冥一”的人生境界的嬗变。随着对刘宋政权的......
隐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生活方式的选择。陶渊明的“仕而后隐”是他“本爱丘山”的性格使然,也是社会现实不可调和的结果。
Secl......
在古代文学研究中,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大放异彩,唐代也因之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现存唐诗据清人《全唐诗》及陈尚君先......
“意象就是通过艺术家的精神外射和情感渗透而重新组合过的物象,是托物载情、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一种结果,它突出了审美主体的自......
《挽歌诗三首》是陶渊明对死亡的一次精神漫游,他以虚拟的方式探讨死亡问题,并外化为具体的诗歌表达.本文将以对比阅读的方式,对其......
挽歌即古人送葬时所唱之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风尚,身处乱世的士人用“以悲为美”的独特审美风尚表达他们的生存哲学。《文选》确......
陶渊明对生死有相当清醒的认识,采取较为现实睿智的态度,既不纵情肆志,追求享乐,又不自暴自弃,悲观消沉,而是放旷达观,从容冷静,积......
<正> 关于陶渊明(以下简称陶)归隐的性质问题,争论多年,至今未能统一认识。问题虽小,它涉连着对陶诗的评价,甚至对陶本人的评价,实......
【正】 《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诗》中的末尾四句。关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二句,有的同志认为“比较容易理解,......
自古以来,挽歌在东西方一直都是表现悼亡这一人类共同经验的重要方式。它具有独特的悲哀情调和凄丽的美学风格,表达的却是独具风神......
《文选》之所以将挽歌别立一类而未归入乐府,盖因编者意识到挽歌这一诗歌题材在当时的重要性。从《文选》挽歌选篇来看,缪袭、陆机......
<正> 《许昌师专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刊载了谢文学同志的大作《也谈对〈纪念刘和珍君〉中所引陶潜诗的理解》(以下简称谢文),主......
在滇东北境内的永善县汉族中,至今仍保持着唱孝歌的古老习俗。人死了,活着的人坐在死者灵柩的周围唱孝歌,通宵达旦,有的要连续唱几......
陶渊明一首《和刘柴桑》诗,引起后世众说纷纭。李华先生于《陶渊明酬和刘柴桑诗系年》①中,提出了新的看法,读后受益非浅.每自以为......
本文作者以《密尔顿的诗歌【莱希达斯】的文学渊源及主要修辞手法》为题,对该诗的体裁和风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学习该诗的英......
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悼亡诗和西方挽歌诗封死亡的态度和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审美取向。本文考察了......
<正> 魏晋人“敬礼莫崇,傲慢成俗”、“诎周而疵孔,谓傲放为邈世”,一反两汉标举礼乐伦常的积习,企慕摆脱一切羁绊,追求最大限度......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
<正>从文体学角度考察挽歌,有学者认为,'挽歌便是一种哀祭文体,它通常是用于为死者送葬之歌曲,大致是生者表达对于死者的怀念......
<正>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陶渊明是一个无神论者,是南朝反佛教“神不灭论”的先驱。因而,无论是注释其诗文,还是评述其思......
成多禄是吉林近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以前对成氏的评介甚少,仅见《永吉县志》有其传记一篇,但字数寥寥,对成氏的家世、经历、思......
挽歌诗,在我国也称作哀悼诗、悼亡诗,源于追悼亲友丧葬和奠祭时所唱的歌曲,古已有之。春秋之际,《诗经》中就有《凯风》、《葛生》、《......
挽歌是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已产生。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与此同......
<正>《文选》中的挽歌诗无疑以陶渊明的为最佳,祁宽评曰"昔人自作祭文挽诗者多矣,或寓意骋辞,成于暇日,宽考次靖节诗文,乃绝笔于祭......
魏晋诗坛上曾出现了大量直接以“死亡”为主题的挽歌诗。魏晋文人们所以能突破传统挽歌的表达方式而使挽歌成为个体抒情的特定文学......
《挽歌诗三首》是陶渊明对死亡的一次精神漫游 ,他以虚拟的方式探讨死亡问题 ,并外化为具体的诗歌表达。本文将以对比阅读的方式 ,......
从对后世文人挽歌诗的影响方面来说,《薤露》、《蒿里》要比《虞殡》、《绋讴》大得多。挽歌诗实际滥觞于《古诗十九首》十三。大......
挽歌是一种行为,又是一种哀祭文体;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文学现象。它与魏晋南北朝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以魏晋六朝挽歌为研究对象,探讨......
哭诗和挽歌诗是唐代悼挽诗体中最为重要的两种类型,数量较多,特点鲜明。哭诗内容充实,表现手法多样。挽歌诗主要以一种历史文化现......
“出生入死”是人类的必经之路,对于死亡的恐惧源于对短暂个体生命的认识。歌是人类最初表达情感的声音,魏晋士人用挽歌诗宣泄对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