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郛相关论文
日本席卷热河,攻击长城各关口,威胁平津,华北形势岌岌可危。以“日本通”著称、在对日外交中辗转反侧的黄郛几经瞻顾踌躇,北上开展......
1933年1月日军进攻山海关,席卷热河,威胁平津,华北地区告急。黄郛被忙于“剿共”计划的蒋介石推到解决华北危局的前台,主持《塘沽......
陈其美与黄郛均是辛亥革命时代的风云人物, 黄郛是陈其美的首席助手。本文从陈、黄关系的角度,系统叙述黄郛在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
《肉弹》是日本军人樱井忠温以其在日俄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写出的作品,出版后不久就被中国留日学生黄郛翻译成中文出版。本文试图对......
1932年长城抗战失败,南京国民政府在华北设置了“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直到1935年“何梅协定”后撤销。“政整会”的委员长......
1933年9月黄郛为重塑北平权力结构,计划由余晋龢代替东北军背景的鲍毓麟出任公安局局长。东北军视之为削藩信号,积极组织挽鲍运动,......
黄郛出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后,成为蒋介石处理华北问题的焦点.黄郛主张与日"直接交涉",反对把问题诉诸国联,认为改变中国落......
新中国建设学会是1932年由蒋介石的幕僚黄郛等人倡议成立的旨在研究国事的社会团体,它站在“善意的协赞现政权”的立场上,以稳健、......
黄郛出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后,成为蒋介石处理华北问题的焦点。黄郛主张与日“直接交涉”,反对把问题诉诸国联,认为改变中国落......
1923年对日撤废"二十一条"交涉名义上虽是对日交涉,但实际上却与国内政争脱不了干系,其提出方式及后续交涉都因此深受影响。不但相关......
陈其美、黄郛都是老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上海起义,陈其关是主要领导者,黄郛追随陈参加起义,是陈的智囊,不可或缺的左右手,二人与蒋介石结......
新中国建设学会是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难,在黄郛的倡导下,由旧政学会成员以及当时旅居上海的爱国人士共同创建的救国团体,它......
《塘沽协定》是中日之间的秘密协定,由于协定'充满战胜国对战败国之形式',而且给中国带来丧权辱固严重后果。在协定签订前......
黄郛早年系“同盟会”成员,后留学日本结识蒋介石,并与其结为盟兄弟,关系非比寻常。20世纪20年代中期,迅速崛起的蒋介石曾多次邀请黄郛......
中国银行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家银行,始建于晚清,历经北京民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其发展历史与国家政权的命运一直密切相......
1933年9月北平市公安局长易人,原属北平市正常的人事变动,却意外地引起华北政局的重大波澜,最终由蒋介石裁夺,风波才得以平息。风波实......
【正】 全中国的工人、农民、兵士以及一切劳苦群众们! 万恶的国民党政府,自出卖了东三省,出卖了内蒙古,出卖了平津之后,现在又把......
黄郛(1880—1936年),浙江绍兴人,早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参加武昌起义,1912年出任沪军都督陈其美麾下参谋长,并与蒋介石、陈其美在上......
张静江和黄郛都是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与孙中山和蒋介石关系非同一般。但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后来竞在莫干山结怨,至死不相往来。......
1935年华北危机重重,黄郛主张采取妥协外交,换取中日和平,但在内外夹攻之下,最终淡出华北政局,由此或可窥悉20世纪30年代妥协外交......
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政整会)成立于《塘沽协定》签定后,共存在了两年多时间。它是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最高行政机构,担......
学位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平定京津,二次北伐完成,北洋政治走向终结,北京归入南京国民政府版图,改名北平,成为"故都"。但中央政权在北......
在中国近代史与社会学史上,黄郛及其夫人主持的"莫干乡村改进"实践,足以与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倡导的乡村建设活动相媲美。但囿于诸......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矛盾日益尖锐,对日和战问题成为时论争议的热点,至山海关事变爆发,长城抗战失利,平津危急,和战问题,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