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氨基酸类缓蚀剂具有无毒、易生物降解的特点,已成为绿色缓蚀剂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来氨基酸类缓蚀剂的研究新进展,分析了氨基酸类缓蚀剂研究发展趋势,主要内容包括:①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缓蚀作用;②氨基酸在金属表面的自组装技术;③氨基酸类缓蚀剂的复配增效技术。
【机 构】
:
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 20009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氨基酸类缓蚀剂具有无毒、易生物降解的特点,已成为绿色缓蚀剂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来氨基酸类缓蚀剂的研究新进展,分析了氨基酸类缓蚀剂研究发展趋势,主要内容包括:①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缓蚀作用;②氨基酸在金属表面的自组装技术;③氨基酸类缓蚀剂的复配增效技术。
其他文献
本工作系统地评价了缓蚀剂HYA-06在中高温条件下H2S/CO2残酸环境中的缓蚀性能、抗H2S腐蚀性能及抗H2S氢脆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缓蚀剂HYA-06热稳定性高、高温缓蚀性能好、在高含H2S/CO2残酸中具有良好的抗酸性气体腐蚀性能和抗H2S氢脆性能,对高含H2S/CO2油气井的酸化、酸压施工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通过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扫描、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方法研究了喹啉季铵盐、曼尼希碱季铵盐、咪唑啉季铵盐三种缓蚀剂在20%盐酸中对HP13Cr钢的缓蚀性能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三种季铵盐缓蚀剂对HP13Cr钢都有很好的缓蚀作用,腐蚀速率均达到评价指标的一级,缓蚀效果大小顺序为:喹啉季铵盐>咪唑啉季铵盐>曼尼西碱季铵盐。
华山松松针提取物可以作为绿色环保的植物缓蚀剂。首次采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华山松松针提取物在H2SO4溶液中对冷轧钢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华山松松针提取物对冷轧钢具有较好的缓蚀作用,在冷轧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极化曲线表明,华山松松针提取物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EIS谱在高频区呈容抗弧,在低频区出现感抗弧,电荷转移电阻随缓蚀剂浓度增大而增大。
在2%(质量分数)柠檬酸溶液中,以2-十一烷基-N-羧甲基-N-羟乙基咪唑啉作为碳钢的缓蚀剂,用电化学阻抗法研究了清洗时间、温度、流速及Fe3+浓度等因素对其缓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质量分数)的柠檬酸溶液加入0.4%(质量分数)的缓蚀剂,在温度为95℃、流速为0.36m/s、Fe3+浓度为300mg/L,酸洗时间为4时缓蚀效率仍能达到82%以上。说明该烷基咪唑啉性能稳定,在高温、流动的条
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竹叶提取物(简称 QTLE)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植物缓蚀剂。用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QTLE的主要官能团。采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QTLE在0.5mol/L H2SO4溶液中对冷轧钢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QTLE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最大缓蚀率达91%,且在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通过Vant
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 munro)竹叶提取物(简称PMLE)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植物缓蚀剂。采用失重法研究了PMLE在0.1mol/L HCl溶液中对冷轧钢、工业纯铝和纯锌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PMLE对冷轧钢具有非常好的缓蚀作用,最大缓蚀率达95%;对铝和锌具有中等程度的缓蚀作用,最大缓蚀率分别为70%和55%。PM-LE在钢、铝和锌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
通过正交实验,利用四种组分缓蚀剂之间的协同效应制备了一种高效环保型盐酸介质中的锌缓蚀剂,并对该复合缓蚀剂的缓蚀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缓蚀剂在盐酸浓度不大于15%、温度不高于50℃时对锌具有优良的缓蚀作用。电化学研究确定该缓蚀剂是一种混合控制型缓蚀剂,缓蚀率高达99.66%。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在该缓蚀剂存在的盐酸体系中,锌不发生局部腐蚀。
利用半电池电位(Ecorr)和宏观电池腐蚀电流密度(Icorr)测量技术,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研究了几种醇胺基阻锈剂对硬化混凝土试块中钢筋的阻锈性能。结果表明,随干湿循环周次的增加,添加阻锈剂的钢筋电极电位呈上升趋势,腐蚀电流逐渐减小,阻锈剂对钢筋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阻锈效果依次为CI-3>CI-5>CI-4>CI-1>CI-2。
硫酸盐还原菌是引起微生物腐蚀的主要细菌之一。本工作以硫酸盐还原菌生物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海洋微生物发酵产物对硫酸盐还原菌生物膜的分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蛋白酶产生菌A的发酵产物能够有效清除材料表面已经形成的硫酸盐还原菌生物膜。蛋白酶产生菌A对硫酸盐还原菌生物膜的清除主要依赖于发酵液中蛋白酶对生物膜中大分子的降解作用,而不是对硫酸盐还原菌的杀灭作用。上述实验结果为利用生物技术防止微生物腐蚀提供了有益
本工作通过分析油田垢的主要成分及地层水和注入水的离子组成,发现地层水与注入水不配伍,且排出水中钡锶离子含量增大。为此进行了地层水与注入水的配伍性实验和海水对岩层的溶蚀性实验,结果发现,注入水与地层水的配比越高,结垢现象越严重,而海水具有溶解地层岩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