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鸦片战争时期,史坛又一新气象是边疆史地学的兴起。在祁韵士、龚自珍等人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至此产生了张穆和何秋涛这两位边疆史地名家。张穆对卷峡浩繁的《永乐大典》中的蒙古史地资料,花费了十年时间,进行整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此基础上,终于写成《蒙古游牧记》一书。而何秋涛的代表作被咸丰帝赐名为《朔方备乘》。边疆史地的研究,对元史与蒙古史的研究起着推动作用。汪辉祖著有《元史本证》五十卷;魏源著有《元史新
【机 构】
: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北京 10003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时期,史坛又一新气象是边疆史地学的兴起。在祁韵士、龚自珍等人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至此产生了张穆和何秋涛这两位边疆史地名家。张穆对卷峡浩繁的《永乐大典》中的蒙古史地资料,花费了十年时间,进行整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此基础上,终于写成《蒙古游牧记》一书。而何秋涛的代表作被咸丰帝赐名为《朔方备乘》。边疆史地的研究,对元史与蒙古史的研究起着推动作用。汪辉祖著有《元史本证》五十卷;魏源著有《元史新编》;洪钧著有《元史译文证补》;李文田著有《元朝秘史注》等,形成对蒙元史研究的新风气。
其他文献
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一直将旅游列为全省的支柱产业,各级政府部门也出台了各类政策措施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少数民族怎样与游客进行互动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是什么?经历外来文化的冲击,他们是怎样看待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和地位有没有经历重构?这些问题都是本文所要考察的内容。本文通过对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哈瓦村阿细祭火仪式的旅游人类学考察,来考量族群文化、记忆与认同如何在旅游产
本文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原生态和传统、人类学的反思、大传统与小传统和传统文化与生态智慧几个方面分析了原生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并总结出国学实际上是原生态文化在历史上的沉淀、一种传承。每一个阶段,都有东西可以传承下来,可以说是建构,在重构,儒学本身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这样的。作为原生态的中国传统,即是一种传承,国学最基础的东西,都是更早的,述而不作也好,作而不述也好,总的是沉淀下来,记录下来的
屯堡文化是位于"喀斯特王国"——贵州腹地安顺一带的人文奇观.关于社会记忆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这种记忆并非为权力所影响的,而是与屯堡人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社区结构性的文化生态系统等有着重要的关联,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历史记忆的连续性对屯堡人族群稳定性的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言旨话”的概述,对“言旨话”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了“言旨话”承载屯堡人历史记忆的原因,指出了“言旨话”
本届论坛所讨论的主题是“人类学与原生态文化”,笔者指出对于生活在反生态现实中的当代人,原生态是想象出来的概念。并提出了两点理由对此观点进行分析。第一个理由是不希望效仿鹦鹉,加入众声喧哗的大合唱。独立思考是人文学者所需具备的最重要的个人素质。第二个理由,倘若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走向了原生态的反面,在现实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都鼓励着反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时,所谓的原生态话语会潜伏
在笔者看来,深入辨析和讨论"原生态文化",需要有历史和生命两个维度,或言之应有动态和本体的双重视野.本文以侗族大歌为例对原生态文化的双重视野进行分析总结。笔者提出从“历史之维”与“生命之维”相结合的视野来考察与看待“原生态文化”及其相关的“申遗运动”等中国社会近代以来的“第三次浪潮”。这样的视野强调的是,从“历史之维”来看,第一,所谓的原生态文化是在历史之外,不在这个历史当中,不能用,也无法用现有
本文着重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独特魅力和个性发展对策探研.通过对传承和弘扬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瓶颈问题,提出了思考问题逆向化;发展手段超常化;生活习俗还原化;歌舞表演大众化;活动形式固定化;民族风情地域化;旅游产品地方化;城镇建筑民族化;传承弘扬法制化的建议。
辽金元时期以少数民族文字翻译汉文经史成为其时代学术发展的一种新现象。辽代以契丹文、金代以女真文、元代以蒙古文翻译汉文经史之书,目的各不相同,或着眼于历史教育,或重在发展民族教育,或关注国家的治理和政治的因素,致使所翻译之书的内容也各有侧重,但它们都有积极的意义。值得肯定的是,经史译刊提高了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为政素质,带动了少数民族史学和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辽金元时期社会的文明进步。各族史家、文
《明史》可以说是官修正史中极优秀的一部。当然这是很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有一个优秀的撰写与编审班子是非常基础而又关键的因素。万斯同就是这个班子中的核心人物之一。虽然从行政职务说,他不食俸、不署衔,一介布衣; 但从技术作用说,他长时间实际扮演着总编审的角色。他以一位明遗民的身份,带着思念、反省和借鉴的心境、抱着修史续明的情结,一心一意的从事着一项神圣的事业。所以他的言行举止是当时一大批明遗士子
清朝是官方史学兴旺发达的历史时期,官修史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为历代王朝之冠。而在清朝官方的史学建设中,相当明显地融入了少数民族史学文化因素。 清朝官方史学中的少数民族因素主要体现在满文档册的记史模式、史馆修史的满员配置、纂修史书的满蒙文本、入关前后历朝实录的民族特色以及辽金元历史的评议和史籍整理等方面。
有清一代,统治者往往通过官方修史活动来辅助处理民族事务。为了教育日益腐化的满族官员和八旗子弟,提升满族在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中的地位,清廷设馆修纂了大量有关满族历史的书籍,宣扬满族的伟大与神圣,以开基定鼎之艰难教育八旗子孙保持进取之心。同时,清廷通过设馆修纂各种“方略”、重订辽、金、元三史、修纂《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等史学活动,反思历史,记载现实,宣扬“一视同仁”、“中外一家”的大一统民族观。这些修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