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美学的成就与问题

来源 :中华美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f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电影美学从提出到体系建设、外来理论资源引进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一方面是本土学人的探索,另一方面是对国外的借鉴,使得中国电影美学已经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尤其对电影美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逻辑体例的建设等方面成就显著。但总体言,中国电影美学仍然处于草创期,一些前提性问题尚待廓清。鉴于此,本文在梳理中国电影美学发展轨迹的基础上,着重就其学科基础、逻辑体例、内容界定、遵循原则等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电影美学是以美学为基础,以对电影做审美哲学、审美心理学和审美社会学分析为基本内容原则,遵循用理想和超越精神审视电影艺术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其他文献
文章从儒家学说的“述礼乐分立”思想、西方国家推崇的“美善和谐统一”等方面,论述了“美善合一是儒家美学或中国美学的特点”是个假命题和理论盲点,而非中国美学的基石。
笔者主张并努力从事的,就是要建构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所谓“直面经验”,就是不回避现实审美活动中我们真实感受到的复杂的感性体验,对它们进行合乎逻辑、概念清晰的分析、归纳。整理和说明。美学学科领域中,古今中外的概念、范畴之繁多、复杂、抽象程度高、玄学色彩浓厚是引人注目的。编撰、辨析、梳理这些概念、范畴,确实是一种很有,必要、很有价值的工作。但我们不能忘了这一整理工作的最终目的,要不
本文分析了“象”与“形”的区别,对由“象”衍生出的“气象”、“意象”等审美范畴一一进行了阐释,并以图形、器皿、建筑、音乐、国画等为例,详细剖析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大象之美。对于大象之美的文化背景,作者着意论述《易传》,兼论其他。作者还探讨了大象之美与艺术家蒙养的关系,认为大象之美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早慧与大慧。
作为一个心理状态的表现,惆怅,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出现是大量的。从2006年开始,作者开始关注并探讨这一命题,认为,“惆怅”,是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鲜明民族个性,表现出深刻艺术与文化内涵的一种艺术风格与审美范畴,从古到今,在中国古代文学审美风格领域内鲜有人提及,是一个新的、值得开拓的学术研究话题。本文意在对“惆怅”风格类型作一研究,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拓展一个新的思路。
张宗祥论书的美学思想,关键词是“笔力”、“忌俗”与“气满”。其在论印中的阐述,更显精华。从对黄宾虹画作的评价,可循其美学思想主旨的创新精神。“美的历史路线说”系张宗祥为中国书法史增添一大新说。由校《淳化阁帖》引出的新说,亦是颇具启示性的一大新见。《论书绝句》是一份对中国书法史极具贡献的历史文献,也是中国近现代书法美学建设的积极介入。
中国美学与文论是一种智慧的结晶,有着形而上的学术支持。西方学术大多追求学术的知识性与工具性,而中国学术则是以求真向善致美为宗旨,它的最高境界则是一种审美境界,这一点与西方美学重在知识建构是不同的。回顾中国美学的这种学术智慧,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启发,从而对于建构中国当代美学思想有着诸多的启迪。
诗维即诗性思维,是一种直接关涉人生存在的精神之维,其最大特点是非理性,美学学科在近现代的兴起,本身就是对这一点的说明。但是,由于美学学科的理性出身,又使得它在这一点的认识上不够深刻。诗性思维不仅是超出理性之外的精神之维,更是紧密关涉人生存在真切处境的、非对象乃至非语言的精神之维,它照亮了人生的圆满之境,导向了超越的自由。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也印证了这一点:诗维于人生的真切存在处境开显出了超越的境界和
美学在中国是一个现代化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美学理论指导下美学史也就显示不同的形态。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的建设渐渐走向繁荣。中国美学史的写法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理论型的,一是经验型的。不同风格的美学史,是不同的美学家遵循不同的理论选择的结果。中国古代没有一部美学史而我们要总结一部美学史出来,这是中国现代性的要求。进入21世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美学理论的视野中,中国美学史书写面临新的理论支点
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作为一种文化策略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得到同时代艺术家的回应,然而从理论的角度看,它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与论证,同时理论局限非常明显。作为一种当代回应,李泽厚的“审美代宗教”、说揭示出所根源的文化传统,从而呈现新的意义与新的限度。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艺术与非艺术的对立消失,艺术进入完全的多元主义时期:艺术形式与媒介、创作主体、艺术中心等多元化,通俗艺术与高雅艺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传统艺术与行为艺术和物品艺术并存。丹托断定当一切都成为艺术,艺术就已经终结,艺术与美的本质似乎成为哲学家思辨的呓语。但是历史地看,美的本质不能缺失,而是需要对原有的本质界定进行拓展:过去,不同的对于本质的界定针对不同时代的艺术,因而对艺术本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