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贴压三个穴位与正常血压调控的关系(2)验证贴压三个穴位对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有无影响(3)揭示三个穴位新的可能的生物学功能。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指妊娠晚期的孕妇在仰卧位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及不同程度血压下降,当转为侧卧位后,上述症状即减轻或消失的一组综合征[1]。妊娠晚期妇女容易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偶见于腹腔巨大肿瘤压迫者,一般认为与孕妇的体位有极大的关系,当取仰卧位时,增大的子宫会压迫下腔静脉,影响下腔及盆腔内的静脉回流,使回心血量减少,右心房压下降、心搏出量也随之减少。从而引起以血压下降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休克症状。严重者可危及母儿的生命。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在剖宫产手术中如果发生了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非常容易造成产妇的胎盘血流量下降,进而可引起胎儿酸中毒级功能性缺氧的现象发生,更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新生儿窒息或死亡,严重者可危机到母儿的性命[2]。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均发生在硬膜外麻醉之后,硬膜外麻醉后会导致产妇的肌肉松弛,腹肌的支持力量也会降低,从而导致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另外,硬膜外麻醉可以阻断交感神经节的纤维,使麻醉平面内的血管发生扩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会导致患者的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降低,进而使患者发生了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3]。。在对剖宫产患者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前应严格检测产妇的血压和意识,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果出现血压下降的症状可将产妇子宫推向左侧或右侧,并快速补液。同时还可将手术台向一侧倾斜30度。防治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还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仔细询问病史,平时平卧后是否有恶心、呕吐、头晕、心悸等症状,如果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麻醉前预先用羟乙基淀粉代血浆或者聚明胶肽进行扩容,以增加循环血量,提高心排血量,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第三,若患者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现象则应及时给予其吸氧治疗,以提高产妇和胎儿的氧分压,另外应加快输液速度以提高灌注。第四,手术医生与麻醉医生应熟练配合好,并对新生儿的抢救工作做好准备。因此,分析产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原因,并积极有效的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在很早以前中国的的医家就发现人体的脏腑经络与耳廓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人体结构上耳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器官。在中国通过耳穴治疗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黄帝内经》之前,就有了不少关于耳与整体联系的知识和经验,在《黄帝内经》编成后,耳与整体在病理、生理上的联系就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生物信息论指出,耳廓是人整体的一个缩小版,耳廓上每个固定的位置都有人体各个部位的对应点,在人体生病时,耳廓上的相应区域自然也会出现反应,在耳廓的相应位置上进行治疗也能能达到祛病保健的目的,耳穴疗法即因此得来。耳穴压豆法是耳穴疗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耳穴刺激法中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它的机制是压力刺激迷走神经像中枢端发放冲动,中枢整合冲动后再做出相应反应[4]。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疫、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择1-2组耳穴,进行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并结合病情,确定主辅穴位.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揉按1~2分钟。每次以贴压5~7穴为宜,每日按揉3-5次,隔1~3天换1次,两组穴位交替贴压。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低血压属中医虚劳范畴,病机多为先天集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该病与脑、心、肾等器官的血管舒缩调节功能低下及盐皮质激素的分泌情况有关。采用耳穴贴压法能刺激耳廓穴位及末梢感受器,达到活血通络的作用。而许多穴位还具有双从调节作用,通过耳穴压豆法也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缓解它的症状。由此我们推测,通过耳穴压豆法按揉耳垂部升压点、耳屏部肾上腺、屏间切迹升压点三个穴位能否改善或者治疗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探讨这三个穴位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并揭示这些耳穴的新功能,所以我们设计了如下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