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地位对慢性病患病状况的影响及其机制

来源 :中国人口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l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口转型和流行病学转变的共同推动下,慢性病代替传染性疾病、母婴疾病成为了当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类型.慢性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多重负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低治愈率的疾病特征使得人们一旦患病就会遭受健康的不可逆转性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其治疗的长期性令个人、家庭和社会背负了巨大的医疗负担;其发病年龄由老年人向中年人群体的转移,使国家蒙受了劳动力人口的损失.慢性病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在学术界,阿布德尔·欧姆兰1971年提出了流行病学转变理论来解释和预测慢性病的发展趋势;在公共卫生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将预防慢性病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经济论坛也将慢性病列为重要的全球风险之一. 引起慢性病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上的焦虑,然而生活方式并非是人们的自由选择,对于某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受限于其所处的社会阶层和资源获取的能力。本文正是基于慢性病蔓延的社会背景,将使用CHARLS2013年数据探讨社会经济地位对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状况的影响及其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更容易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城镇户口、较高的教育水平、在政府或事业单位工作的人,相比农业户口、文盲和农民有更高的可能性患病。对于这一关系的分解显示,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人有较少的平均睡眠时间,同时有更多的人喝酒,这些是对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患病情况不利的行为方式;其他相关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发现公务员人群的吸烟率较高,科技人员吃早餐的比例较低,仅有78%左右,这两类群体的睡眠时间也低于其他群体。科技工作人员每天静坐时间为6小时及以上者所占比例在所有职业群体中最高。从职业上看,脑力劳动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可能性远高于工人和农民,这与其体力劳动较少、工作压力较大、精神紧张有关,引起应激性疾病。然而较高地位的人有更好的心理状态,无聊感和孤独感较少,同时他们的生活条件更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同地位群体间的差异。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和生活条件可以解释约10%的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在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分布上的系统性差异。 对传统型慢性病而言,总体上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更容易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文盲、农民相对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受雇于企业的员工,具有更高的可能性患病。对于这一关系的分解显示,高教育程度的人更少的吸烟,同时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受雇于企业的员工相对于农民有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些有利的因素大约可以解释16%的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在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分布上的系统性差异。
其他文献
旅游开发一直被贵州众多民族村落进行村落发展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策略.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通过旅游来推动地方经济、促进民生,乃至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很好的效果.以"工分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上郎德集体主导型旅游开发制度让村民在经济上获益匪浅,更难能可贵的是,该旅游开发制度对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民族传统村落强调社区发展、强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谋而合,在这方面,上郎德无疑给我们
规模宏大的苗族吊脚楼建筑群是西江千户苗寨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核心旅游资源,从集体理性的考虑出发,要保证当地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木结构的苗族吊脚楼加以保护.但是村民在追逐旅游收益的过程中却是更多地从个体理性的角度出发,他们正在不断地将传统的木结构吊脚楼改建成红砖钢筋混凝土楼,形成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现象.就目前来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保护西江苗寨吊脚楼建筑群的措施
地方感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形成的地方情感依附和认同,它深刻地影响着旅游地居民对当地旅游业发展所持的态度.本文以旅游地人地关系为切入角度,选择广西东兴市江平镇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旅游地居民地方感及其对当地旅游发展所持态度的影响关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地方感的维度由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和地方依恋三个部分构成;②居民地方感在旅游影响感知(包括收益感知和成本感知两方面)的中介作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的影响这一主题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现有研究中,针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多数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提高和人口抚养比下降的角度探讨人口对劳动力供给单方面的负效应.然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通过劳动供给方面表层的总量数据.如果停留在对现状和未来的简单分析与直观判断,那将忽略某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专门将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的供给需求面纳入到一个统一
中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高,这是由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工业化战略造成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面向国际市场凭借自己在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与之相反,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中呈现逆差,反而受到了国际市场的挤压。导致两者出现反差的深层次因素是中国的人口结构。一方面,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总量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逐步加快,老年人口在我国人口中的比重逐步上升.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1.43亿人,占总人口的10.5%.据估算,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将在2020年达到17.8%,2025年更将达到21%(任强、侯大道,201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
大规模的劳动力城乡迁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最显现的特征.截止到2015年年底,中国的迁移劳动力已达到2.77亿人(国家统计局,2016).伴随着劳动力迁移规模的扩大,近年米中国离婚率加速上升.在1985~2013年的27年时间中,粗离婚率从0.55‰上升到2.57‰;离婚人数也从1985年的45.79万对上升到2013年的350万对,升高了7.6倍.厘清劳动力迁移过程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不仅可
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公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6.1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0.47%,分别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了2.89%和1.60%.在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的背景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关注.西方的研究较早关注了健康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系,国内的相关研究同样发现,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经济、社区照顾、居住条件等其他因
中国传统的以配偶和子女为主的家庭照料方式在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受到侵蚀和弱化已成为客观的社会现实,经济社会新常态下的老年人照料会更加复杂多元,一些老年人可能变得无人照料,还有一些可能需要或会寻求正式照料服务的帮助和补充.一方面,女性就业增加提高了老年人家庭照料的机会成本,人口流动加速减少了老年人可以利用的家庭照料资源;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对自由、独立生活的追求不断影响着代际双方的照料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医疗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在飞速增长.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呈现出高龄化的态势,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群体超过10%.庞大的高龄群体给我国老龄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确保高龄老人"健康老化"(Healthy Ageing)是当前我国高龄事业发展的重点议题.我国幅员辽阔,各省份也因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其地域内高龄群体呈现出健康状况的非均衡分布,从而产生了高龄群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