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根聚二乙炔微米管的miRNA高灵敏传感器

来源 :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7210507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icroRNA(miRNA)是一类细胞或组织内生、长度约为19-24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其表达水平及异常行为与多种疾病如癌症等密切相关.在癌症的诊疗过程中,miRNA浓度是一个重要的生物指标,肿瘤细胞、组织以及肿瘤病人血液中miRNA的高灵敏、可视化监测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结合CHA循环放大策略以及表面浓缩富集效应,设计并构筑了基于单根聚二乙炔微米管光波导的新型生物传感器用于血液中miRNA-21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该方法便捷、经济可行,普适性强,修饰不同序列结构的DNA,可用于检测不同序列结构的miRNA目标分子。未来将优化DNA的回路及微米管的结构设计,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及对复杂生物环境的抗干扰能力,并应用于癌症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中。
其他文献
肿瘤细胞在低氧条件下通过无氧糖酵解利用葡萄糖为其提供自身能量的现象称为温伯格效应.在此过程中乳酸脱酸酶(LDHA)将丙酮酸转化为乳酸,对肿瘤酸性微环境的维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iLDHA在蛋白水平以及RNA水平明显敲低LDHA(Fig.1A-1B)。细胞培养上清中的pH在敲低LDHA以后呈上升的趋势(Fig.1C),进一步也检测了敲低LDHA以后细胞培养上清中乳酸的水平,发现乳酸有明显降低,由此得
本研究用丙酮和半胱氨酸盐酸盐通过羰基的加成反应合成二胺硫缩酮单体,然后该单体和mPEG、三氯氧磷通过取代反应,合成所需的两亲性ROS响应性的超支化高分子,制备同时携载Ce6和索拉非尼的ROS响应性纳米颗粒。拟利用基于ROS响应性的超支化高分子的纳米药物载体,高效携载光敏剂(Ce6)和化疗药(索拉非尼),通过660nm激光照射增加肿瘤组织内的ROS水平,使肿瘤组织内的纳米载体快速释放化疗药,降低瘤内
癌症是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传统治疗方法如外科手术、化疗和放疗等均存在各种缺陷.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利用光敏(PS)药物和光激发来治疗肿瘤的新方法.肿瘤部位受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可启动药物与周围氧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活性氧(ROS),该类活性氧与肿瘤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细胞毒性进而杀死癌细胞.本文采用Gd2O3为基质,研究制备了稀土离子Yb、Tm掺杂的Gd2O3上转换纳米材料
线粒体不仅是细胞产生ATP的场所,也是调控细胞死亡的中心.过去十多年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线粒体输送抗癌药物对于癌症治疗的重要性.线粒体膜是纳米载体穿越复杂的线粒体膜结构进而在线粒体基质中定位的重要屏障.本文报告一种构筑肿瘤细胞活化线粒体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的新方法,利用长链聚乙二醇屏蔽含三苯基膦脂质-聚合物杂化纳米粒子的正电荷,避免血液中蛋白吸附,提高肿瘤富集能力。待进入肿瘤细胞后,肿瘤细胞内还原剂如谷胱
刺激响应型靶向是指实现纳米粒子的可控靶向,从而提高靶向部位的富集量和减少病人的毒副作用.刺激响应型纳米粒子在血液中靶向配体处于"屏蔽"状态,可以增加其血液循环稳定性和增强的渗透率和保留(EPR)效应,降低病人的毒副作用;在肿瘤靶向部位受到刺激能够"去屏蔽"使靶向配体暴露,增加主动靶向能力.然而并非所有到达肿瘤部位的"去屏蔽"的纳米粒子都会被摄取,且部分被摄取的纳米粒子还会被"泵出"肿瘤细胞外,因此
胃癌是恶性肿瘤中高致死率的疾病之一,由于我国胃癌早期诊断率低,一经发现往往已经达到胃癌晚期或发生远端转移,难以手术切除,因而放疗和化疗成为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常规的化学治疗具有药物靶向能力弱、非特异性分布强、对正常组织器官毒副作用大以及易产生多药耐药等缺点,造成化疗的疗效不佳.而放疗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好的可控性,但高强度和长时间的放疗辐射会产生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食管炎等诸多毒副反应,严重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其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使得控制脑胶质瘤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医药学的巨大挑战课题.控制脑胶质瘤的有效手段是在跨越血脑屏障(BBB)的基础上靶向脑胶质瘤细胞,并进行可控的药物递释和原位监测,实现高特异性、可视化的联合治疗.其关键在于构建一种集"靶向识别"与"成像指导下的联合治疗"于一体的药物递释系统.本课题以一种聚合物包裹的氮掺杂碳纳米点(pCD)为载体,将具有跨越BBB、
近年来,利用体内还原性环境对药物进行可控释放成为设计和制备智能纳米载体的流行方法.但这些具有还原性的纳米载体一般内吞后被局限在内吞溶酶体中产生非预期的解体行为导致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针对这一挑战,通过连续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制备了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co-伊红Y)-b-聚喜树碱(P(DMA-co-Eos)-b-PCPTM)两亲性聚前药。在疏水性油酸稳定的上转换纳米粒子(UC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胆固醇结晶对AS的发生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临床治疗中直接针对斑块胆固醇结晶的治疗策略目前未见研究.近期研究指出:AS动物模型经皮下注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后,发现斑块和胆固醇结晶区域减小的现象.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HP-β-CD分布于AS斑块部位而发挥溶晶作用.并且,由于环糊精分子跨膜的能力较差,可直接提取细胞膜上的胆固醇,造成严重的溶血副作用,从而
靶向纳米载体在改善化疗药物的溶解性、提高对肿瘤组织和细胞的选择性、降低化疗药物的系统毒性和克服多药耐药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表面暴露靶向配体的纳米载体也可能被正常组分或细胞识别,从而造成体内的快速清除或毒副作用.因此设计制备了一系列刺激响应性智能靶向纳米载体,通过外部或肿瘤内部环境的刺激调控纳米载体的靶向功能,用于化疗药物的靶向传递和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