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也有叫鬼饭疙瘩、赤疹、白疹等名称的.在文献中多有记述,《证治准绳》、《医宗金鉴》、《外科证治全书》、《金匮要略》及《千金方》等都有记载.中医病因上认为荨麻疹多是源自先天禀赋不耐,风邪侵袭所导致的,亦是因为素体羸弱,卫外不强,复感风寒风热之邪,表邪侵犯卫分而发病;也可因饮食不节,导致肠腑有热,而风寒侵袭,外不可透达,内不可疏泄,积聚于肌腠之间而发病;也可能因为久病身体虚弱,气血
【出 处】
: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也有叫鬼饭疙瘩、赤疹、白疹等名称的.在文献中多有记述,《证治准绳》、《医宗金鉴》、《外科证治全书》、《金匮要略》及《千金方》等都有记载.中医病因上认为荨麻疹多是源自先天禀赋不耐,风邪侵袭所导致的,亦是因为素体羸弱,卫外不强,复感风寒风热之邪,表邪侵犯卫分而发病;也可因饮食不节,导致肠腑有热,而风寒侵袭,外不可透达,内不可疏泄,积聚于肌腠之间而发病;也可能因为久病身体虚弱,气血运化不足,血虚而化燥生风,复感外风之邪而导致.除此之外,七情内伤、冲任失调、肝肾亏虚,血虚而化燥生风,郁于腠理也可引起,对日常食物,动物制品、人体寄生虫等过敏也可诱发本病,但最多见的仍是六淫之邪.
其他文献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论文阐述其临床表现及中医学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辨证论治荨麻疹的体会.治疗皮肤病既是扶正祛邪的过程。在荨麻疹疾病的急性期,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以祛风清热,散寒,清热凉血为主;而慢性期则以温中健脾,调和营卫,滋阴养血,疏散风邪为主。
颜面再发性皮炎(facial recurrent dermatitis)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面部炎症性皮肤病,易反复发作,病因复杂.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可加重皮肤炎症反应,通过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是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文回顾了中西医学有关原发性多汗症的历史文献,详细的论述了中西医学对原发性多汗症的生理、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汇总且比较了两种医学对此病的理论源流,从而总结原发性多汗症中医病因病机特色,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炼有效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慢性热性荨麻疹经年累月反复发作,患者不堪其扰,中西医常规治疗较难收到满意疗效,陈师从事中医皮肤病临床工作30余年,用自拟五虫汤加减治疗该病常收效良好.笔者根据陈师治疗慢性热性荨麻疹的诊治经验,进行中医辩证论治,将其分为风热郁肤型、心经郁热型、三焦火旺型、脾胃湿热型、胃热脾虚型5个分型,并论述五虫汤的加减运用,阐述五虫汤治疗慢性热性荨麻疹的心得体会,以期提高慢性热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趾间型足癣常表现为足趾间皮肤浸渍糜烂、发白、瘙痒并伴有特殊臭味,治疗多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药物,但常疗效局限、易复发,且副作用较大.经查阅文献及实验室检查发现,趾间型足癣发病过程中可能有三种状态:真菌感染、细菌感染以及真菌细菌合并感染,因此单用抗真菌药物往往疗效欠佳.谭城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自拟苦矾浸足方外洗治疗趾间型足癣疗效突出.该方由苦参、白矾、生大黄、土荆皮组成,并可临证加减,具清热燥湿、杀虫
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多采用清热解毒、滋阴凉血等法治疗,有时疗效欠佳.导师认为,本病为药毒蕴肤,深伏胶着缠绵,耗损阳气,致使阳虚不能达毒外出而发,治宜扶正益气、温阳托毒.临床常用附子、干姜等药物治疗而取得满意疗效,为临床拓宽辨证思路提供借鉴.
银屑病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和关节病型银屑病等重症银屑病的患者病情重,病程长,其治疗是皮肤科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之一.文章论述1例同时具有3种病情的患者,通过对整个治疗经过的梳理,阐明中医药在重症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方法,并提出了自己的治疗体会.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治疗的难点,目前临床多以活血化瘀治疗为主,有时效果不佳,笔者根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特点,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以温阳,效果明显.认为阳虚血瘀可能是带状疱疹后遗痛的一个主要病机.
滋阴祛湿热法,是在深刻分析"阴伤"与"湿热"二者内在辨证关系的基础上,将滋阴法与祛湿热法二者合而为一,针对"阴伤"与"湿热"的相互发病关系而给予滋阴与祛湿热的同步而不同量的治疗方法,在临床诊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故本文从理、法、方、药角度对滋阴祛湿热法的演变、形成给予了明晰的阐述,以期对临床指导起着重要的价值.
痤疮属皮肤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相火论源于《黄帝内经》,萌芽于刘完素,形成于朱丹溪.从相火论认识痤疮,能够拓展和完善痤疮诊治思路,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