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拿大传播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其著作《传播的偏向》中提出了传播媒介的偏向,这种偏向主要取决于传统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兴盛,传统媒介的时空传播偏向理念有所转变。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中,所谓的传播偏向实则为传播内容的偏向,主要指内容倾向于或侧重于甚至是偏离于某一方面,且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偏重。在框架理论指导下,依据刘涛所提出的四种元框架形态和本文的写作需求,本文从定义框架、情感框架、价值框架三部分出发对马拉松赛事的新闻报道进行类目构建,以此变量展开分析。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并将体育强国上升为国家意志,更是将全民健身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马拉松作为全民健身运动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时尚运动项目,其赛事宣传和承办更成为了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国马拉松赛事举办次数、涉及城市、参与人数及赛事规模已达到空前繁荣时期。据《2018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赛事1581场,平均每天4.3场。其中,中国境内举办800人以上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共1581场,由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赛事339场,全国马拉松累计参赛人次583万。大众传媒对马拉松赛事的准确报道有助于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在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意义重大。因此,本文通过对近二十年的不同媒体的马拉松报道分析发现,报道中对马拉松赛事的概念、定位、价值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传播偏向。通过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通过"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百度搜索"查漏补缺,以"马拉松"为关键词,检索200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的所有文章,剔除掉两报纸中与"马拉松"运动无关的文章,最终保留492篇文章作为最终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一是报道中对马拉松赛事的定义框架不清晰。如今的马拉松赛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媒体在建构"定义框架"时存在明显偏向。二是报道中对马拉松赛事的情感框架认知有误。《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的报道面向的是全国观众,但其"城市热"的报道显然是偏离了具有全民性、普及化意义的马拉松赛事承办的初衷。三是报道中缺乏马拉松赛事的人文价值框架。媒体在建构马拉松的价值框架时明显侧重于其公共价值和权力价值,而忽略了最为本质、深层次的人文价值框架。因此,马拉松赛事报道应该从三方面给予传播偏向的修正与框架优化策略,一是明确马拉松报道的"定义框架",凸显群众体育报道框架。媒体在建构马拉松赛事"定义框架"时,必须在全民健身的国家政策和公众需求的原因认定下,在城市形象、增加体育经济、丰富体育文化等社会影响的过程认定下,进行框架创新,将马拉松赛事建构成一项全民参与的群众体育项目。二是整合马拉松报道的"情感框架",凸显全民参与的报道框架。在社会整合理论下,媒体要将个人到团体再到社会等进行全面动员,才能形成"运动是身体健康的主要方式"这一共识,以此更好了达成"团结契约",以建构出合理有效的"情感框架"。三是创新马拉松报道的价值框架,凸显"人文"价值的报道框架。马拉松报道通过对传统的公共价值框架的创新,淡化其工具性价值观,而更应该注重其实现身份认同、实现自我认知的终极性人文价值观。报道框架是新闻记者或媒体对事件的主观认知和思想结构,通过对新闻事件的修辞和构造,赋予事件既定的认知框架。可知,不准确的新闻框架报道将会引起传播偏向,一方面会导致新闻事物社会定位的偏离,另一方面也会严重影响受众对新闻事物的认知程度。反之,则结果正好相反。因此,本文通过对主流纸媒中的马拉松赛事的报道框架的分析,提出精确定位马拉松赛事,明确马拉松赛事的参与对象以及通晓马拉松赛事的人文价值等优化新闻框架的路径,有助于明晰马拉松赛事在我国群众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进一步丰富了体育文化的媒介构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