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Fervidobacterium changbaicum脂肪酶的NC-loop对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作用

来源 :纪念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暨2012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y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深入理解NC-Ioop在催化过程、稳定性和趋异进化中的作用,应用loop删除、丙氨酸扫描突变和定点突变技术系统地研究了来自嗜热细菌Fervidobacterium changbazcum中脂肪酶FClipl的NC-loop的功能性作用。发现NC-loop的前半部分对于酶催化作用至关重要,此区域的单残基取代能调节FClipl的活性达41倍,此区域的任何删除均能使酶活完全丧失;NC-loop的后半部分的任何删除均不影响酶的催化活性,此区域的删除突变体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和更好的稳定性。
其他文献
本课题组经过2010年近4个月的500L中试发酵试验,得到了一些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聚谷氨酸的发酵参数,如下:①在每次发酵生产过程中,都要进行严格的菌种筛选工作;②发酵培养基配方(g/L):柠檬酸12,MgS04·7H2O:0.04,甘油80,Cacl2·2H20:0.15,谷氨酸20,MnS04·5H2O:0.104,NH4cl:7,K2HP04:0.5;③发酵条件参数的确定:a) pH值:控制在6
本研究通过对细菌非编码RNA(ncRNA)分析件sRNAPredict3,PORTRAIT和SIPHT等进行整合与优化,综合预测出中华绒螯蟹螺原体ncRNA共42个,并利用RNA-seq技术测定了该细菌非编码RNA转录组及全转录组。
本文在细胞学水平上研究中华绒鳌蟹螺原体侵染小鼠胚胎成纤维3T6细胞的特性。结果显示,3T6细胞在接种螺原体病原48-68h时可以观察到由螺原体在细胞内增殖所形成的包涵体,透射电镜下进一步证实这些包涵体中有大量的螺原体并形成细胞内空泡化。利用庆大霉素法定量检测侵染进入细胞内的螺原体数量变化,在18h内侵染率从最早的0.118%快速增加到11.765%实验表明,中华绒鳌蟹螺原体能侵染小鼠胚胎成纤维(3
本研究通过敲除K marxlanus木糖代谢路径中将木糖转化为木酮糖的木糖还原酶和木糖醇脱氢酶基因,再将可在酿酒酵母中表达的木糖异构酶基因的密码子进行优化后在双基因敲除的耐热酵母中表达,并通过驯化,获得了一株对木糖的利用和发酵大幅度改良,能够在较高温下发酵的耐热工程酵母。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证明通过重构的木糖异构酶代谢路径,K.maxianus不仅能较好的利用木糖,也能在相对高的温度下发酵,为进一步
本研究从新生小鼠大脑皮质分离培养神经胶质细胞,并进一步纯化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经纯度鉴定后,用感染复数为2的流感病毒H1N1和H3N2进行体外感染星型胶质细胞,分别于感染后6小时和24小时收获感染的条件培养上清,并采用超滤分子截留的方法去除流感病毒颗粒。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的条件上清皆可诱导正常胶质细胞的促炎症因子IL-1, IL-6, TNF-a和趋化因子IP-10
利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对珍稀真菌桑黄液体菌种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碳源、氮源、维生素、生长因子、摇床转速、装液量、PH、温度及发酵时间对桑黄液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lOg/L;玉米粉6g/L,蛋白脉0.8g/L, VB10.8g/L,20%的桑枝或桑叶浸汁0.1g/L硫酸镁0.3g/L,磷酸二氢钾1.2g/L,摇床转速160rpm起始PH6.0装液量120ml/250ml三角瓶,温度280C
本研究创建了一种快速而简便的检测H2O2浓度的方法,即普鲁士蓝琼脂平板法,用来测定微生物源LAAO的活力。用来自海洋微生物Pseudoalteromonas sp.R3源LAAO的发酵液与底物进行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加到普鲁士蓝平板上量取所形成的蓝色圈直径,从线性方程得到所产生的过氧化氢浓度,由此确定Pseudoalteromonas sp. R3源LAAO的活力。Fe3+和铁氰化钾混合液对于培养
本研究从2010年10月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体内分离出中国第一株14型腺病毒,并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该病毒属于人55型腺病毒为11型和14型腺病毒基因组重组的病毒。
本研究以来源于嗜热细菌Geobacillus kaustophilus HTA426的类磷酸三醋酶的内酯酶GkaP为模板进化其潜在的有机磷水解能力。获得了若干磷酸三酷酶活力显著提高的突变体。该突变体对于其它有机磷杀虫剂的活力提高了19-497倍,同时该突变体的内酯酶活力具有766倍的减少,使得GkaP由“非专一性”的内酯酶转变成了“专一性”的有机磷水解酶。
本研究从4种植物中分离得到58株内生真菌,通过观察发酵液颜色变化和紫外全波长扫描分析等方法,筛选可以生物合成纳米银的分离菌株。其中,从黄聚分离的菌株QO1可以在常温常压下生物合成纳米银,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黑附球菌。并分别从菌体发酵、原材料硝酸银浓度、温度、pH等方面对黑附球菌生物合成纳米银的工艺进行了探讨。另外,本研究对生物合成的纳米银进行了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银对临床常见9种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