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学建构中的法国视野——以《文学改良刍议》等文本为例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之幕,是在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大潮中掀起的。它以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我们注意到,对新文学及文论生成的研究,外来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已是有目共睹,自不待言,但以法国的视野为主轴,以中法两国近现代文学的诗学建构为参照基点,来阐释中国现代诗学生成的内部继承与外部吸纳,尤其是让文本说话,特别是胡适创建民族国家诗学文本,对法国近代诗学生成的参照以及其他奠基性文本的法国视野,给我们提供了研究中法两国近现代诗学建构相似性的契机。于是,本文的现实意义就在于,通过回溯中国现代文学及诗学建构的起点,去追问中国现代诗学生成的内外文化资本的作用。从而来反思与展望,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中国现代诗学怎样继往开来,怎样通过诗学的主体建构,来实现文化的竞争,从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其他文献
在19世纪的英美作家中曾出现过一种以往被人忽视的现象,这就是对东方文化的青睐。这是他们在批判随着工业革命而致的人的异化,随着商业文明时代到来而致的普遍的功利性,追求精神
会议
自殖民地时期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加拿大人对美国人一方面是羡慕、向往,另一方面又心存戒备或嗤之以鼻。他们羡慕美国的财富、活力、科技、效率、进取精神、生活方式,又怀疑美国
会议
本文对鲁迅“直译”的认识,就是首先从鲁迅心目中的“潜在读者”为突破口,来探讨梁、赵二人的观点,进而进一步探讨鲁迅“直译”的丰富内涵及其对现代译学研究所产生的意义。笔者
会议
翻译是一种“人文主义”活动,该过程的实践主体——译者的作用日益彰显。译者现身的说法不断生成新的意义。众多意义链的联结,使作者逐渐缩小直至隐身。原文所指和译文能指可以
会议
基督教和犹太教是同出一源,但又格格不入,不容混淆的两大世界性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两千年来的冲突,犹太人遭受的多次集体迫害都与两教的教义冲突有关。因此,非犹太研究者,特别是
通过梳理、揭示《传统与个人才能》在中国的理论旅行中遭遇到的术语翻译、文化误读、现代主义论争等问题及其历史根源,不难发现,《传统与个人才能》为20世纪中国文学界解决现代
会议
阐释学理论认为,“含义”存在于作品本文之中,相对固定,而“意义”则是读者对作品本文的个人理解和阐释。按照这样的观点,可以见到二人在对原诗的“含义”的理解上都力图准确、忠
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文学理论范式难以为继,在域外(主要是西方)文艺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下,更新传统的话语系统,成为必然。采用何种行之有效的话语策略来探讨百
会议
我们可以把红娘形象视为一个符号。红娘形象在产生和流传中,折射出我国封建社会有关性别文化的多重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符号性质的图画形象。本文指出进一步探讨红娘形象的符号意
唐代文学家李华留下来的赋有四篇,即《含元殿赋有序》《哀节妇赋有序》《望瀑布泉赋》和《木兰赋并序》,它们全部为《文苑英华》所收录,可见它们都是唐人所作辞赋中比较优秀的作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