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伟大举措。同时,《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指出,要将全民健身"作为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撑,作为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因此,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健康已经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大学生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国梦"和"民族复兴"的践行者,对健康理念、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认知程度,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健康发展水平,而且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大学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不仅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传授运动技能的重任,而且承载着大学生健康教育和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培养任务,更为大学生作为体育健身的推广者和健康知识的传播者,他们掌握健康知识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据2015年大学生体质调研报告,"大学生体质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青少年总体的体质状况与欧美、日韩等国相比仍有差距"。由此可见,这种"体质下降"现象与建设"健康中国"格格不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不仅涉及到遗传因素、膳食营养,更加在于大学生对健康理念的理解以及对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建立。目前,许多大学生对健康理念认识模糊,健康行为比较差,体育意识不强,体育行为缺失,以致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同时也影响着"健康中国"的实施。因此,本研究以山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建设"健康中国"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健康理念认知程度,体育意识与行为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揭示大学生健康理念、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缺失的根本原因,从而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如何使大学体育教育更加凸显健康教育,促使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形成,树立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行为,使大学生能够在推进"健康中国"实施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应该得以加强,大学体育教育不仅在于增强学生体质,还应该重视对学生运动手段与运动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运动手段和技能,在体育运动中操作自己的身体练习,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因此,大学体育应注重对学生健康理念的教育,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实施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意识与行为,使大学生能够自觉投身到体育锻炼之中,并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实施的生力军,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1)大学生对健康理念的认知程度还存在严重不足,锻炼意识的缺乏和对锻炼的认识不全面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娱乐交友、保持美好身材、塑造曲线和通过体育考试或体质测试等。(2)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与学校体育社团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满意度较低,其中教学生态化缺失就是原因之一,很多学生体育意识失衡,且教师教学模式传统,导致体育课程教学缺乏动态平衡,阻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3)体育锻炼定量研究关系着大学生良好体育观念的形成,关系着运动习惯的培养,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男女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都在减少;4年级的大学生多数未能达到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的基本要求。(4)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先仰后降"的趋势,即1-2年级呈上升趋势,2-3年级呈基本稳定趋势,3-4年级呈下降趋势。个人体育意识和外部体育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建议应加强学生健康教育,转变传统教学体制,营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