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东段高水位增升值数量化的预报方法

来源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8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长江下游东段近18年的高水位过程,利用同期常规水文资料和天气图资料,以天气学原理、风暴潮原理和农历潮汐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经验统计分析,破译了影响东段各类型高水位增升值的主要因子,并研制出其预报方法和指标。事实表明:1.热带气旋风暴潮引发的高水位增升与热带气旋中心位置、等级、移动路径及其与东段的相对位置密切相关;2.长江上中游洪水下泄引发的高水位增升与迳流量和持续期密切相关;3.热带气旋风暴潮的涨潮流与迳流偶尔相遇时的水位增升为二者叠加;4.高水位的增升值是各类型水位增升与农历高潮位和底基水位值的齐妙组合。
其他文献
针对2009年2月7~8日,持续干旱近百天的黄河中游地区出现的转折性雨雪天气,利用实况资料计算了等熵温度梯度、可降水量、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相对湿度、垂直速度等,分析了熵分布及演变特征、干侵入特征、水汽场特征等,得出:(1)此次降水出现在500hPa环流形势平直,极地冷空气活动较弱,而地面回流高压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背景下,系统浅薄,降水量级难以把握。(2)熵诊断揭示,500hPa等熵梯度大值区的出现
本文利用空间分辨率为1°×1°NCEP的6h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9月22~27日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东北冷涡、低空切变、青藏高原东部高空槽以及台风是影响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来源于南海及孟加拉湾的低层偏南气流提供了稳定的水汽输送;暴雨前期850hPaθse场呈典型的“Ω”型;强烈的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
利用64个常规探空测站及成都4个GPS测站的资料对2008年9月23~25日一次川西暴雨进行三维变分同化试验及控制试验。利用WRF-3DVAR同化系统分别以及同时同化两种资料,分析了三个同化试验对初值场的影响,以及对降水效果和预报物理量场的影响。结果表明:(1)选用合理的物理过程、积分步长和初始条件,WRF(V3.0.1.1)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此次暴雨过程。(2)同化可以改善暴雨落区和强度的预报,
应用2002-2007年天津共46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灾情报告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根据基本反射率回波特征,渤海西部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形态有以下四种类型:弓状回波、阵风锋、带状回波和零散椭圆状回波,其中弓状回波对应的雷暴大风天气最为强烈。同时,应用上述产品分析了雷暴大风的路径来源有四类:分别是北方路径有9次,西北路径占19次,西方路径14次和其它路径4次。这能够为预警渤海
本文通过对比2008年1月出现在华南的冬季准静止锋和1998年6-7月出现在江淮流域的夏季梅雨锋得出如下结论:1、08年冬季静止锋和98年夏季梅雨锋的阻塞形势和暖湿气流来源基本一致。08年副高偏南偏西,98年副高偏西。2、锋生结构不同。08冬季静止锋锋生较强,坡度较小,高度到达对流层中上层;夏季梅雨锋锋生较弱,锋区主要集中在800hPa以下。08年降水主要发生在锋面北侧,98年夏季降水则主要发生在
利用武汉多谱勒雷达和武汉暴雨所AREM模式资料,分析了湖北省2005年梅雨期的一次暴雨过程,得到:暴雨发生在条状回波带变宽的时候,位于2km上空切变线附近的中尺度气旋中,表现为强对流单体回波;强降水发生时,对流系统中有两个强上升运动中心,分别位于300hPa和600hPa附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单模态分布对上升运动的维持是有利的;环境风场并不能很好的控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方向,中尺度对流系统向低
为进行长江上游大范围流域的面雨量预报以及多流域的面雨量对比分析研究,以08年长江上游三个主要流域的夏季面雨量为分析对象,对德国和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在流域面雨量上的应用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分别以德国和日本数值24小时降水预报产品采用常用的算术平均的方法应用计算各流域的日降水预报面雨量,将所得预报值序列和实际面雨量降水序列深入地进行了一些统计特征及变化图分析,将分析结果分流域、不同数值产品和月份进行了较
针对“碧利斯”、“圣帕”、2007年07月26日常德冰雹雷雨大风个例,对表征强对流天气的CAPE(对流有效位能)、S风暴相对螺旋度、全总指数、大风指数等物理量利用高分辨率WRF中尺度模式产品进行计算,发现:强CAPE范围能较好反映暴雨产生的大致区域,CAPE中心与暴雨中心相对应、其变化能反映暴雨天气过程的演变,冰雹和大风的出现位置处于CAPE梯度大值区;风暴相对螺旋度越大,对流层低层环境风状况越有
本文利用1978~2007a辽宁省59个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辽宁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的年平均雷暴日为28.1d,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从东、西部山区向中部丘陵、平原及沿海地区逐渐递减的特征。年平均雷暴日凌源地区最多,为37.4d;金州地区最少,仅为16.9d。其中朝阳、抚顺、本溪、铁岭、阜新、丹东北部地区(山区)年平均雷暴日为30.1~37.4d,属雷暴多发区;大连、丹东
湖南雷暴多发生于春季。本文从预报角度出发,对2009年春季两次大范围的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西南低涡是春季雷暴主要的动力抬升系统,地面辐合线、清晨出现大雾将加大对流出现的可能性;500hPa槽前1~3个经距的西南气流中且靠近干中心的干区内,未来12小时将有对流云团发展。本文同时分析了湖南春季雷电活动路径,相关特征量,找出适用于本地的阈值。这为湖南本地化的雷电潜势预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