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pel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江平原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湿地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北大荒".三江平原大规模土地开发迄今100多年,特别是解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开发"北大荒"的同时,垦建脱节,重用轻养,致使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水旱灾增多,风蚀、盐碱化日益严重,动植物种类急剧减少,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就通过对三江平原湿地开发的历史过程的阐述,重点分析了三江平原大面积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进而为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议转变湿地开发模式,发展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退耕还湿,加强环境保护,植树造林,建设三江平原的生态屏障。
其他文献
生态文明价值观是在批判传统工业文明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可持续性和环境正义三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生态文明价值观的主要内涵,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为基础的关于转型期上海市环境治理问题的实证研究,在对政策工具、环境治理等基本概念进行诠释以及对国内外环境治理和环境政策工具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数据和社会调查资料,全面分析上海市在环境治理实践中环境政策工具应用的历史和现状、结构特征和产生机制,并据此探讨和评价上海市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影响环境政策工具有效性的瓶颈和主要障碍,对上海市政府如何优化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提
环境资源法的作用和功能之一,就是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就是协调或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资源法学与整个环境科学一样,都认为人可以协调或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或调整的方式、途径或工具.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中的于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中如:人在自然界中地位,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理论都为环境资源法的立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社会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循环衍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的发展应具体到精神的多维发展与智能的多元发展,以此实现人的发展由社会化向生态化的升华.人学创新为人的新发展提供规律性指导,而教育学的创新则为人的新发展提供教育基础.
人类文明正因技术进步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但自然生态环境却在急剧恶化,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工业文明遭遇严重危机.人类不仅是从属于各自国家和社会的社会公民,而且也是自然世界的自然公民;自然法是自然世界的基本法则,也是社会法的基础.自然世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生态环境,自然法也赋予人类这一特殊公民以特殊的责任,那就是自然公民的责任-善待自然、保护环境。
女性与环境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女性是大地之母,与自然息息相关.环境问题关系女性的生产、生活、生存与发展,因此女性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当仁不让的先锋作用,成为自然代言人、环保的积极倡议者和坚定行动者;生态女性主义作为女性关于自身解放和环境保护的思想成果,体现了女性与环境、社会与自然实现完美统一的理想.生态政治与性别政治同步发展,一起成为新的政治议题,守望着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共同未来.
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商业化能够给人类带来诸多的希望和利益,但它可能带来的人造风险应引起我们的哲学审视,保持效率和公正之间适度的张力,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
通过对生态住区目标、特征以及规划内容的分析,结合大庆市城市乡村地块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提出基于生态住区理念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对策:与周边区域一体化设计,突出住区整体性;引入混合居住思想,营造多元化的居住区;充分结合地域特点,营造居住区的地域性;结合绿地规划,构建居住区的生态网络.
环保领域是我国公众参与表现得最为活跃的公共治理领域之一.社会公众与NGO组织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环境治理进程的重要力量.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吸纳公众参与地方环境治理过程不仅可以为政府提供丰富的治理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更能起到降低行政成本、化解利益冲突以及培育公众环保意识的作用.在我国制度体制之内存在各种不同的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途径,由于其各自的特点,每种不同的途径能够实现的功能各有不同.正确
在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处理好与工业化的关系,分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建设作为文明要素的生态文明,即将生态文明的理念作为现有文明形态的一个要素吸纳进来,使经济活动生态化,转变工业化生产方式为生态化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建设作为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即进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尤其是价值观念等各领域的根本变革,推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形态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