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盆地自流井组在平面上展布具有东厚西薄的特征,暗色泥页岩厚度变化范围从20m~240m不等,沉积中心位于川中阆中—川东北宣汉、万州一带,暗色泥岩厚度普遍大于100m;在川西南、川西地区厚度较薄,一般介于20~50m。自流井组黑色页岩主要分布在大安寨段,其次为东岳庙段。自流井组湖相页岩主要发育于东岳庙段和大安寨段,页岩样品有机碳含量、干酪根显微组分、生物标志化合物和镜质体反射率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页岩TOC值一般大于1.0%;有机质类型为Ⅱ1—Ⅲ型,湖盆中心主要为Ⅱ1型;Ro值为1.05%~1.82%,具有较强的生气能力。自流井组页岩厚度约为40~150m,分布面积广,页岩平均孔隙度为1%~5%,渗透率主要为0.001~0.100m D。自流井组在川西地区为一套三角洲前缘-滨浅湖相沉积。龙门山前缘自流井组黑色页岩分布存在不确定性。下侏罗统自流井组的盆地沉积中心位于川中地区,龙门山前缘地区泥页岩厚度较薄,研究程度较低。前人对于川西坳陷下侏罗统自流井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段,缺少对于川西坳陷中南部自流井组沉积体系及其演化模式进行精细解剖的实例。通过早期岩相古地理,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岩心观察,地层对比去探求前缘自流井组页岩气的赋存情况。1岩相古地理2联井(剖面)地层对比3结论 1)龙门山前缘南段自流井组通过古地理环境的恢复发现主要是三角洲和滨湖相,浅湖沉积环境,这种沉积环境有利于页岩的储存和发育。2)通过前缘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地层对比,发现页岩较为发育,单层厚度有大于20m,由此可以推测有页岩气的存在及发育。3)自流井组沉积中心主要在川中一带,南段烃源岩厚度较薄,其平均厚度小于12m,生油气条件比川中,川东差。但是可以进一步探究自流井TOC,R0分析自流井组页岩气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