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祛风止痒颗粒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28例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第八次学术交流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odezuz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药解表祛风止痒颗粒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以下简称尿毒症)合并皮肤瘙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8例尿毒症合并皮肤瘙痒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予以规律血液透析、纠正贫血、补钙及纠正酸中毒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同时口服解表祛风止痒颗粒10g,每日2次);对照组予氯苯那敏片4mg,每日2次;疗程均为14d.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瘙痒程度变化.结果:治疗组28例,治愈3例,显效21例,有效2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8例.2组疗效经Ridit分析,Χ2=56.87,P<0.01,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出现困倦、萎靡不振等,治疗组未见用药后不适.结论:中药解表祛风止痒颗粒对尿毒症性皮肤瘙有显著疗效.
其他文献
对清代孟河名医费伯雄辨治中风病的经验进行了研究总结.其论治中风之总纲为气血损亏,外风乘隙而入,施治着意于调和营卫,使风从卫出;如见痰火内蕴,外风乘客之症,则以清营化痰、熄风理气为主.从理、法、方、药四方面,对其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分期论治中风以及口眼喁斜、半身不遂、中风僵卧等恢复期后遗症的治疗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
刘完素的创新思想、五运六气变更说、寒凉治法,对温病学派脱离伤寒的束缚,对温病学派病因学的形成和治疗学的发展,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肝与喉关系探讨探讨,主要论述了张朝震应用肿脖喉痛方、肿脖喉痛阴寒方以及除瘟化毒散治疗咽喉肿痛的经验。
中医文献中蕴涵丰富的中国文化,而文化翻译一直翻译的难点,所以中医药术语的英译面临诸多困难.对中医药术语的英译应该遵循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总原则,根据需要采用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译结合法等.译者应该加强自身的中医文化素养,尽可能提高英译质量.
大数据时代,以本体元数据为特征的语义学研究,为互联网海量数据处理带来新的工具和方法,也将为中医药以及其他传统文化的研究、发掘、传播、传承插上翅膀.语义技术可以自动识别所有信息的本体意义,包括语义的内涵、外延、范围、逻辑范畴等诸多"信息",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医学概念笼统、定义欠明、以象尽意等方面的问题.中医运用语义技术,需要实现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和中医学语义数据的生成,准确定义概念,消除歧义,解决中
本文通退S.202与玉函、趟本/成本的封比表明,三本之中,S.202与玉函朋保更焉密切:第一,S.202典玉函有相同的多出趟本/成本的4条条文;第二,S.202典玉函二者有相同的不避讳情祝而趟本/成本相应处避讳;第三,S.202典玉函雨者有多条条文相同或相近但典趟本/成本不同,而相反的情况则很少。因此可以确认:从大的文献范围来说,敦煌医业卷子S.202确属《伤寒难病论》文献系统,但追是速源;若以《
上海地区在6000年前开始了人类活动;唐代始置"华亭县",奠定后世行政格局演化的基础;历经元、明、清的修建,基本形成"十县一厅"格局,逐渐成为江南的鱼米之乡和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元至元间,崇明州官医提领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卫生行政机构.明永乐间,船医陈常随郑和三度下西洋,成为文字可考最.
本文参考了碑传、地方志、有关著作序跋以及人物关系等方面记载,结合对其生卒年、学医经历、著作内容及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指出,整理研究《神农本草经》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神农本经校注》能很好地将中医药学知识与古汉语知识相结合,对于中医药人员学习古代药学知识,以及发掘《神农本草经》的深层信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宏观分析和适当举例的方式证明,月舟寿桂(1460~1533)在对南化本宋版《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批注时,对其珍藏的《难经吕杨注》(幻云先生习惯称为《难经杨氏注》)写本十分重视.并且这种珍视是严谨的、理性的.据此,笔者依常理推测他的引文中不会出现类似今本《难经集注》中杨康侯与杨玄操标识无别的逻辑混乱.
目的:观察采用搜风法治疗神经性皮炎(血虚风燥型)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严格根据血虚风燥型神经性皮炎的纳入标准选取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对照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两组均配合丹皮酚软膏外用,治疗8周,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皮损、瘙痒程度进行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并观察治疗后3个月内两组治愈患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