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喜树碱长循环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及体内外研究

来源 :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e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单硬脂酸甘油酯为载体材料制备经PEG40硬脂酸酯及PEG100硬脂酸酯修饰的羟基喜树碱长循环纳米脂质载体,并考察其体内外性质.方法:采用"熔融乳化-高压均质法"制备以PEG40硬脂酸酯及PEG100硬脂酸酯修饰的纳米脂质载体(PEG40-NLC及PEG100-NLC);用磷钨酸负染后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建立了制剂含量、包封率及血药浓度测定的HPLC方法,测定方法均符合方法学要求;测定PEG40-NLC及PEG100-NLC在不同pH下的开环百分率,并利用Gouy-Chapmann理论计算了其固定水化层厚度(FALT);采用反向动态透析技术考察二者在pH7.4磷酸盐缓冲液中的体外释放;并以市售羟基喜树碱注射液为对照测定二种制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结果:纳米脂质载体呈类球形或类椭球形,且PEG100-NLC的表面可见延伸的PEG长链;PEG40-NLC及PEG100-NLC的平均粒径分别为88.6nm和99.5nm;包封率分别为(90.51±3.29)%和(86.45±4.85)%;PEG40-NLC及PEG100-NLC具有稳定羟基喜树碱内酯结构的作用,在人体的体液环境下(pH 7.0~7.4),注射液中羟基喜树碱内酯结构仅占61.3%~75.1%,而PEG40-NLC和PEG100-NLC中内酯结构均占90%以上;固定水化层厚度分别为2.01nm和4.81nm,PEG链在纳米粒表面呈弯曲、折叠、压缩的 "蘑菇"样构型;二种制剂体外释放均呈现较为明显的缓释特征,48h分别释药79.0%和59.0%;PEG40-NLC和PEG100-NLC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后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63和5.34h,较注射液的0.37h有显著提高,具有长循环效果.结论:长循环纳米脂质载体可稳定羟基喜树碱的内酯型结构,延长药物在中央室的循环时间.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剖腹产法获得SPF级615小鼠,并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将孕19 d的普通级615小鼠断颈处死,用2%过氧乙酸消毒,剖腹进行子宫摘除术,将子宫消毒后移入超净台内,用无菌水冲洗,取出子宫内仔鼠,由SPF级BALB/c小鼠代乳,饲养在独立通气笼盒(IVC)内。对剖腹产后的615小鼠依据GB14922-2001标准进行检测,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剖出615小鼠77只,成活
目的构建长爪沙鼠基因组文库,旨在进一步从基因组文库中筛选长爪沙鼠微卫星位点.方法采用饱和酚-氯仿抽提方法,从长爪沙鼠的肾脏提取长爪沙鼠的基因组DNA,通过限制性内切酶Sau3 AI进行部分酶切,回收9~23 Kb片断,用T4 DNA连接酶将回收片断与Lambda BlueSTAR BamHI vecter连接,包装后,NotⅠ酶切鉴定.结果文库滴度为1.2×106;插入片断长度在10~23 kb范
目的建立猴B病毒抗体BVgD-多肽ELISA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方阵滴定法,比较不同血清稀释度、酶结合物稀释度、抗原包被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确定ELISA法的最佳实验条件.用灭活BV全病毒、HSV-1和BVgD-多肽三种抗原系统对猴血清样品进行平行检测,比较分析了三种系统的抗原性特点.结果建立了猴B病毒抗体的BVgD-多肽ELISA法,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良好.
重点阐述了实验动物的学科特点及研究范围,开设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培训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培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了不论饲养人员还是实验人员,应该把动物实验操作技术作为必修项目.通过开展从业人员实验操作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掌握动物实验的技术,为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工作打下基础.
应用RAPD技术对剑尾鱼RR-B系和非选育系个体进行分析,从133条引物扩增结果中获得剑尾鱼RR-B系特有的分子标记S46620bp、S46204bp和S47513bp,对这些特异PCR条带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根据序列信息合成新的引物,经PCR反应条件优化,分别产生了SC-1(620bp)、SC-2(429bp)、SC-3(204bp)SC-4(156bp)、SC-5(513bp)和SC-6(3
北京某野生自然动物园饲养的20只节尾狐猴,有6只发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消瘦,食欲不振,体质虚弱,病程一个多月,其中有2只死亡.经临床剖检、齐-尼二氏(Zehl-Neelson)染色法染色、组织病理学和real-time PCR检测,证实节尾狐猴死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生物安全是人们对于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对人类健康、社会稳定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能造成危害的防范.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是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之一.利用主要安全防护和辅助安全防护来确保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我国的实验动物科学近20多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实验动物专业化队伍不断扩大,实验动物质量不断提高,实验动物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控制方面,特别是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设施条件的建设上,距离新颁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应当引起实验动物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实验室相关感染与生物危害报告显示,在病原研究实验室中,实验人员受其处理的病原体感染的危
实验动物设施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存在嗜肺军团菌、β-溶血性链球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污染的可能,直接影响到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工作人员的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生物安全问题,应该在新建、改建、扩建的设计阶段对空调机房、送排空气处理机组、输送空气的风管与风口等关键部位的设计实施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与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经过实验室小试和大规模食用菌生产试验及推广,证实了中药渣代替棉籽壳用于食用菌生产是完全可行的,并确定了具体的生产配方.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青岛市的食用菌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