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形式和密度下辽单565产量和部分农艺性状变化规律研究

来源 :第一届玉米产业技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mon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研究,初步确定了矮秆耐密品种辽单565高产采用缩距增密和大垄双行栽培形式增加密度来实现,种植密度6.75-7.5万株/hm2;随着密度的增加,可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叶向值随着密度的增加保持平稳,变化较小,说明辽单565株型结构相对合理性.
其他文献
以中国目前玉米种业界最常用的四大种质中的3种,Reid、P群、旅系为基础材料,组成了新的复合种质并选育出了新的自交系:秦成493,与另一大种质黄改系组配,测交组合经鉴定试验,产量及综合农艺性状显著超过对照品种,研究结果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提供了参考.
本文采用定位试验,研究了旱地小麦——玉米一体化少(免)耕覆盖技术的增产机制.结果表明:少(免)耕对小麦玉米都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产作用,但对玉米的作用效果明显,较对照传统耕作增产达23.5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0.78%.并从土壤含水量、干物质积累动态、光合特性及生长发育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从而揭示了少(免)耕覆盖技术旱地小麦玉米的增产机理.
按照传统玉米带的划分方法,把我国的玉米划分为三个玉米带,简单介绍了三个玉米带的具体状况,就三个玉米带不同地形和降雨状况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灌水方案,华北平原区按照畦灌、块灌及长畦分段的灌水方案,西南区和东北区的山丘地区按照收集降雨和喷灌的模式进行灌溉,具体叙述了不同灌水方法的特点及技术指标,旨在为我国的玉米的高产、稳产提供了参考.
应对未来我国玉米大量需求的严峻挑战,必须更大幅度地提高单产并实现可持续增产.本文根据辽宁省的玉米生产现状,分析了阻碍玉米增产和可持续增产的土壤耕层、玉米品种及类型、种植密度、玉米螟害、施肥、栽培技术等限制性因子,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议.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相比,不仅能提高春玉米籽粒产量,而且能提高玉米籽粒中粗脂肪含量,在春玉米上的适宜施N量为150kg/hm2.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混合施用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最佳混配比例为50%控释尿素+50%普通尿素.
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的"双晚"栽培技术是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为最大限度的挖掘该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双晚"增产潜力,选用不同类型的2个冬小麦和2个夏玉米高产品种,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小麦和不同收获期玉米的群体物质生产,产量性能参数定量指标,及周年光热资源的分配利用.结果表明,不增加生产成本,其冬小麦晚播产量降低不明显,夏玉米晚收产量明显提高,"双晚"周年平均产量22304
通过对2008年在东北地区443个农户施肥调查资料的分析,了解东北春玉米的施肥现状;同时利用多年多点的研究资料初步建立了东北春玉米的施肥指标体系.东北地区平均施N、P2O5、K2O的数量分别为207、100、65公斤/公顷,比例为1∶0.5∶0.3.农户中施用高氮肥的有33%,有34%的农户以施用高浓度的复合肥为主作底肥,同时有40%的农户施用 口肥,施用有机肥的只占总调查农户的6%,玉米进行追肥
利用相关及通径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近3年(2004-2006年)参加60000株/公顷高密度组区域试验的90个不同产量水平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和穗粒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0000株/hm2的种植密度条件下,6000kg/hm2~7500kg/hm2较低产量的杂交种水平下, 穗粒性状中对产量直接作用比较大的有行粒数、千粒重、德行数,对产量净效应值比较大的有行粒数、出籽率和千粒重;7500kg/hm2
三峡库区玉米产业带包括三省一市的26个县(市、区),常年种植面积60万公顷左右.该区域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灾害频繁,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弱,加上农民科技意识淡薄,玉米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到位率低,导致玉米产量低而不稳.发展该产业带玉米生产的主要对策是:转变观念,高度认识玉米产业在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稳定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加速品种更新换代,合理品种布局;规范耕
本文简要回顾了吉林省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研究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并就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具体工作做了初步的探讨与展望。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是世界玉米育种工作面临的普遍问题,吉林省玉米生产发展壮大与种质改良与创新研究工作是分不开的。大量的实践证明,只有做好这样的基础的核心工作,才能育成有突破性杂交种。未来的育种一世界,谁拥有领先的创新种质,谁就拥有育种的核心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