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临震地壳波动异常在野外被广泛观测到并被认为可能是一种地震前兆,它们在不同文献中又被称为应变波、形变波、应力波、前驱波等等.在实验室利用高速相机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对应变波在岩石样品表面的时空演化和断层预滑区扩展过程进行了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结果显示,在临近粘滑失稳前,断层预滑区扩展前缘出现应变波。这些应变波在空间上呈张、压相间的并与断层斜交的条带状分布,其时间序列呈孤立状似正弦波动。应变波在时空上
【机 构】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北京市 10002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震地壳波动异常在野外被广泛观测到并被认为可能是一种地震前兆,它们在不同文献中又被称为应变波、形变波、应力波、前驱波等等.在实验室利用高速相机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对应变波在岩石样品表面的时空演化和断层预滑区扩展过程进行了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结果显示,在临近粘滑失稳前,断层预滑区扩展前缘出现应变波。这些应变波在空间上呈张、压相间的并与断层斜交的条带状分布,其时间序列呈孤立状似正弦波动。应变波在时空上随断层预滑区前缘的扩展而迁移、随断层预滑区前缘停止扩展而消失。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位于全球之巅,是特提斯洋盆多期扩张与消减和陆块多期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具有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因此长期以来其一直是地质界和地球物理界关注的焦点.冈底斯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质意义上,其空间范围一般是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近东西向的狭长地域,为巨大的构造-岩浆带.剖面整体具有"横向分块-纵向分层"的特点,冈底斯带中上地壳为大规模高阻,可能为岩浆岩,代表其经历了大
许多断层区域内,尤其是在板块边界上的断层区域,断层面两边的材料属性通常呈现出极大的不同.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跨断层的地质运动及断层周边岩石损伤所造成的.大多数情况下,双材料断层两边介质的波速差异大概在5%到20%之间,但也有差异值达到30%以上的,如San Andreas大断层等.一般情况下,如果断层两边的物质属性是均匀的且断层面上的摩擦系数为常数时,那么此断层将是稳定的,既不容易发生突然滑动.然而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起青藏高原内部及边缘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形成了挤压转换造山带和侧向挤出地体群.随着青藏高原持续向北东方向发展,使得远离距汇聚前缘的东北缘地区发生了中晚新生代以来的大规模地表抬升和造山运动.青藏高原东北缘为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由近南北向向北东、东向转换的重要场所,是重要的物质向东挤出通道,具有特殊的构造格局和动力学背景,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变形机制的关键地区之
地震各向异性是普遍存在于地壳和上地幔的一种地球物理现象.在地壳中产生各向异性的主要因素是地壳中充满了大量定向排列的EDA微裂隙(Crampin et al,1981).剪切波分裂是研究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和区域应力状态的有效手段之一.一般来说,当剪切波穿过这种各向异性介质传播时,剪切波会分裂成快剪切波和慢剪切波.其中,快剪切波的优势偏振方向与裂隙走向一致,与原地主压应力方向一致(Crampin et
由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陆陆碰撞形成的青藏高原不仅是世界最大的高原,而且是最年轻的高原,并且当前还在持续隆升.青藏高原内部存在一系列不同演化历史和不同陆源的陆块、褶皱带相间排列组成,反映了特提斯的复杂演化历史.新生代以后的持续碰撞形成了如今的统一高原,高原内部可进一步划分为数个次一级块体,由南到北依次为喜马拉雅地块、羌塘地块、松潘——甘孜地块、东昆仑——柴达木地块和祁连山地块.在众多科学观测中,关于地
长周期地震面波(50-250s)的敏感深度可以达到上地幔甚至转换带,是用来研究岩石圈和软流圈速度结构的重要数据.从背景噪声互相关中提取长周期面波较传统地震数据有诸多优势,例如其不受震源项的影响,不依赖地震分布等.因此由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NCF)中提取长周期的面波来研究地球介质做成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对从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中提取的长周期面波的准确性了解不足,如果其误差较大将会影响之后的处理
碳酸盐岩储层是最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之一,占世界油气总储量的60%,占世界油气总产量的40%以上,一直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Chopra,et al.2005).碳酸盐岩一般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两种矿物组成,形成于滨海环境中.地质历史上,这类岩石往往会经历多次成岩作用以及后期的改造,因此比碎屑岩具有更为复杂的纹理、孔隙形状等.复杂的岩石结构使得碳酸盐岩储层勘探比碎屑岩难度更大(Mahbaz et a
微地震监测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非常规油气储层压裂改造监测中.利用微地震信息可以监测地下介质中的裂缝发育、岩石物理性质的变化以及应力场的分布状态等.然而,微地震事件发生震级较小、信噪比低、监测周期长,如何从大量的监测数据中提取出可靠的微地震信号是震源定位与裂缝解释的关键,也是微地震资料处理分析的难点.本文对一套丼中微地震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反演研究,得到了微地震事件的三维震源位置.结合特征值分析和
川中地区位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上,构造平缓、目的层埋藏较深,传统观点来看并不利于油气运聚成藏.近些年在川中地区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中,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该套气藏来源、聚集机制成为研究热点.该地区构造-沉积演化、油气控制因素等需要深化认识.近年来,电磁勘探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局限于普查,而是逐步发展到复杂地区及深层目标勘探。这些地区往往地震记录信噪比低,资料品质较差,
地震过程是断层由应变积累转变为快速释放并发生失稳的过程.研究断层的应力积累、释放和失稳过程,判别断层所处的应力状态,对于认识地震发生机理、预测断层失稳点和理解断层失稳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表明,在断层失稳前后,断层带附近的应力应变场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征.根据进一步研究的需求,开发了超动态变形场观测系统。并认为断层失稳过程展现了更加复杂的时间频率特性。以往的研究发现断层失稳后存在三个不同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