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传统民居屋顶采光隔热措施

来源 :第二十三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ao2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传统民居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生态建造智慧结晶,本文从湖南传统民居的屋顶生态构造做法出发分析了湖南民居屋顶中的明瓦屋面、阁楼屋顶、斗窗采光、屋面高窗等屋顶采光隔热措施.并结合现代建筑屋顶设计中采用屋顶阁楼、采光天井、高窗通风等屋面节能措施探讨了湖南传统民居屋顶生态智慧的应用,以期对现代建筑节能设计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应基于足够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调研与梳理,村落文化直接反应该民族的历史渊源、聚落风俗、生活习惯等,但中国传统村落普遍缺乏历史文献资料,缺乏系统而完善的村落档案,对于研究来说比较困难,对于保护更新更缺乏理论支撑.所以本文以恩施州宣恩县土家吊脚楼聚落彭家寨为案例,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之前所需要的研究基础,总结出适用于相类似的村落保护的研究方法.
中国文化源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中国文化影响和延续着中国传统乡村的功能.传统乡村功能主要体现在山水环境、生产生活、邻里交往、乡村文化等多方面,功能使得乡村得以延续和发展,保证了居民的生活和繁衍,乡村是人们生活和心灵的归属.
本文探讨了赣东闽北乡土建筑营造的全过程,对通常意义上的乡土建筑营造工序作了钩沉.认为“营造”是乡土建筑营建工作的核心,由房东与大木工匠协调共同完成,共分六步;相地、料例、择吉、主墨匠与二墨匠、起屋、仪式,包括选址、选时、选人及选料等一系列缜密的逻辑思维过程,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地区提供借鉴.
清代淮盐以一隅便可抵数省之课,其运销范围更是覆盖了我国苏、皖、赣、湘、鄂、豫六省.而淮盐运输线路虽是一条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古商贸线路,但它不仅对沿线经济繁荣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其沿线聚落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进作用.本文以淮盐运输线路为基础,将点状聚落串联成线,并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沿线聚落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揭示出聚落因受盐业经济影响而呈现出的“文化交融”特征.
本文通过对湖南通道地区现存百年鼓楼的实地走访,对其空间类型、平面形式、建造方式以及相关联的侗族民族文化进行了总结归纳.希望借此能够为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及传承提供一定的素材及方法.
广西近代庄园建筑,是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40年代,在广西地域范围内,立足于本土建筑文化传统,兼容西方建筑风格,修建起来的风格各异、功能完善的私人宅院、建筑群.本文通过对广西近代庄园建筑的实地调研,综合考量历史、地域、民族文化背景,分析与归纳庄园建筑的类型与特点,以全面、客观地把握其历史地位、发展原动力与价值意义,促进广西近代建筑的研究、保护与传承.
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对乡土建筑的内涵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传统乡土建筑的建构思考,从传统乡土建筑和建构内核的联系出发,考量传统乡土建筑在材料、结构、工艺三方面给当代乡土性建筑设计观念带来创新思考;第三部分为从传统乡土建筑中汲取的认知借鉴,结合建构的技术与生产积极地建立起当代乡土性建筑的创新联系.
在城乡日益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宏观语境的改变,城乡发展日益对于门户性、形象性的要求增强,城乡自身的特色与空间质量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而特色风貌的塑造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文基于文化符号的角度,通过探索以文赋形的特色风貌塑造方法,从而将传统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文化与城乡物质载体相互融合,从而达到以形赋意的目的.研究以云南省元江县城的特色塑造为例,通过文化符号数据库的建立,文化符号库
传统村落不仅是一种物的存在也是一种精神的归宿,传统村落的发展受到了民间信仰的影响和制约.本文通过对河南郏县传统村落的调查和分析试图从民间信仰体系的角度,探讨其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影响和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作用,以期在精神空间方面对传统村落民间信仰体系与公共空间的保护的相互关系进行总结.
党家村古建筑群作为关中民居的典型代表,完整保存了一百二十余处清朝四合院住宅.传统民居入口空间作为联系公共与私密区域的枢纽和过渡空间,其要素的丰富性和类型的多样性反映了传统关中人的居住境遇和生活文化.本文采取实地调研测绘的研究方法,试图对关中传统民居入口空间的构成要素进行总结,并依据其与周边环境要素的关系以及空间序列的组织形式,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试图对其地域特性和类型进行归纳,旨在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