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鸟类产卵后的孵化过程是在体外进行的,需要维持适当的孵卵温度才能保证鸟类胚胎的正常发育.在绝大多数鸟类孵卵过程中,胚胎通常需要在35-40℃温度下才能正常发育,如果温度降到生理零度(26℃)以下,鸟类胚胎就不能继续发育.血雉是一种生活于高山森林与灌丛中的雉类,主要栖息于中国青藏高原及周边海拔2000-4500米左右的林区.血雉为单配制物种,雌鸟单独孵卵,窝卵数为6-10枚,巢通常位于树、岩石基部以及倒木的底部.在野外,血雉的孵卵期为37-38天,而采用孵化器人工孵化(37.5℃)仅需27-29天.莲花山的研究表明,血雉雌鸟在孵卵期间每天早晨外出觅食长达6个小时,此期间卵的温度会降到10℃以下长达3.5小时左右.为了研究长时间的低温对血雉孵卵过程中胚胎发育的影响,在人工孵化过程中模拟自然的孵化条件,在整个孵化期中每天将血雉卵放置在低温条件下(10℃)6个小时,并在孵化中期(19天)收集胚胎的骨骼肌用于蛋白质分析.通过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iTRAQ)技术分析低温处理前后血难胚胎的蛋白表达差异,共发现差异表达蛋白424个,其中214个蛋白表达下调,210个蛋白表达上调。对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类别和生物通路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涉及各种生物代谢途径,其中糖代谢过程的糖异生作用以及相关的三叛酸循环、丙酮酸代谢中的关键酶类—丙酮酸脱氢酶、丙酮酸鞍化酶以及苹果酸脱氢酶在低温处理后明显上调,推测在低温条件下,胚胎整体代谢水平较低,主要通过糖异生作用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以满足机体组织对葡萄糖持续消耗的需要。由于低温条件下血难胚胎的代谢水平降低,导致了孵化期的延长,但不影响孵化率,这可能是血难对低温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对理解寒冷环境下鸟类孵卵过程中对低温适应的进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