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也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有研究表明超重/肥胖不仅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增加成年后持续肥胖的机率,同时提高成年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形态作为反映个体健康状态、营养状态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有效监控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目前关于BMI与形态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无法确定幼儿的体重状态是否会影响形态发育。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年龄幼儿的BMI与形态发育的关系,分析超重与肥胖对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为降低幼儿的肥胖率、预防幼儿的超重与肥胖发生提供新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某幼儿园4-6岁幼儿共344名(5.4±1.2岁,男童174名,女童170名)。采用身高坐高计、体重秤、形态测量尺、测径规、皮尺和足长足高计测量幼儿的整体、长度、宽度以及围度指标。整体指标包括身高与体重;长度指标包括下肢长A、小腿长及足长;宽度指标包括骨盆宽、转子间宽及足宽;围度指标包括胸围、大腿围、小腿围、踝围及足围。同一指标的测量均由同一测试人员完成。所有测量方法均按照国际形态测量标准执行。BMI利用体重/身高2(单位:kg/m2)进行计算,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制定的超重与肥胖评价标准对BMI进行分级,即BMI小于5%被认为是低体重,BMI在85%-95%之间被认为是超重,BMI大于95%以上认为是肥胖,以此标准将幼儿分为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四组。运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和性别幼儿的BMI差异;采用判别分析筛选与BMI相关性较高的形态学特征指标;同样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与BMI幼儿形态学特征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水平设为P<0.05。研究结果:(1)幼儿BMI值的年龄和性别主效应均不显著(P=0.463;P=0.342),且年龄和性别不存在交互作用(P=0.195),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BMI均值变化不大,且男童和女童之间没有差异。(2)4岁、5岁以及6岁幼儿的肥胖百分比分别为6.92%、9.52%以及12.28%,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肥胖的发生率升高;4岁、5岁以及6岁幼儿的超重百分比分别为15.68%、23.82%,以及14.03%,与肥胖幼儿的百分比相比较,可以发现超重幼儿在各个年龄段中所占的百分比均高于肥胖幼儿,即超重幼儿的比率相对较高;4岁、5岁以及6岁幼儿低体重幼儿的百分比分别为5.77%、4.76%、5.26%,可见各年龄段尚存在5%左右的低体重幼儿。(3)胸围、小腿长、小腿围、足长以及转子间宽被筛选进入判别模型,这表明上述形态指标与BMI值相关,且上述形态指标所建立的判别函数可以解释BMI组间差异的95.6%,因此,选取上述指标作为BMI所反映的形态特征指标。(4)对于4岁、5岁以及6岁幼儿,其肥胖组幼儿的胸围、转子间宽、小腿围以及足长均显著高于低体重组、正常组以及超重组,其小腿长显著高于正常组与低体重组(P<0.05);超重组幼儿的胸围、小腿围以及转子间宽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与低体重组,其足长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正常组幼儿胸围、小腿围以及转子间宽均显著高于低体重组(P<0.05)。可见,肥胖组幼儿的胸围、转子间宽、足长、小腿长以及小腿围均较高,而超重幼儿的胸围、转子间宽、足长以及小腿围较高,低体重幼儿的胸围、转子间宽、足长以及小腿长、小腿围发育均较慢。研究结论:(1)随着年龄的增长,4-6幼儿的BMI均值变化不大,且性别之间没有差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肥胖的发生率升高。可见,控制幼儿超重与肥胖的发生率仍是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2)幼儿BMI值与胸围、小腿长、小腿围、足长以及转子间宽之间存在关联性。超重与肥胖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表现为骨发育水平相对较高,胸部以及小腿部脂肪堆积较多。(3)4岁、5岁以及6岁年龄段均存在5%左右的低体重幼儿。与正常幼儿相比,低体重幼儿的胸围、小腿长、小腿围、足长以及转子间宽等指标均发育较慢。可见,低体重幼儿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