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发展研究

来源 :2017档案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wn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伴随而来的是档案的数量大规模增加,档案的管理正逐步被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模式所取代.然而,由于地区、部门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手工管理模式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依然存在,甚至还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比如,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烈士陵园(馆)内的烈士档案管理工作仍然使用手工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与日渐增强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文明的建设的需求严重地不相适应,弊端日现:首先,烈士档案整理归档的速度慢、效率低、容易出错.由于人脑不能适应长期、高负荷的重复劳动,因此,从事烈士档案管理这种重复性高、业务量大的工作,很容易因疲倦而导致出错;其次,烈士档案实体保管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烈士档案工作的发展.烈士档案内容和形式多样,有纸质的、还有特殊载体(金属、非金属、磁性介质等),更有遗物、遗迹等实物,如想长期妥善保存,必须建立专门的档案库甚至档案馆进行存放,并对其进行防腐处理,以防止火灾、地震、虫害等自然灾难对档案文件所带来的损害,这些工作耗资巨大、占用面积广.对于财政全额拨款预算有限的烈士陵园承担较重;第三,烈士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利用,这就要求档案的检索更为方便、快捷和准确,即从海量数据的烈士档案库中快速、准确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烈士档案资料.随着烈士档案日益增多,而档案利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检索工作由于缺少现代化的检索设备和系统而没能与时俱进,那么,烈士档案的利用工作也会变得越来越不便,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发挥也会深受影响.因此,烈士档案的手工管理模式亟待变革,以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模式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需要.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纸质文书档案都是档案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详细记载了各个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历程,是对企事业单位建设、问题处理以及领导决策等方面的客观反映,但随着无纸公办公的盛行,纸质文书档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档案管理,在企事业单位的分工中明显比经济建设、业务发展、科技创新等产生巨大效益的工作,地位薄弱许多,全社会对档案的关注度也比较低,外加无纸化办公以来,越来越多的文件是以电子的形式在企事业单位内部流转,
群众艺术档案工作是群众艺术工作的一项基础性管理内容,需要认真对待.在群众艺术工作系统内,实现群众艺术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就是这种认识的一个结果.现代意义上的群众艺术活动,其内涵和外延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在状态的民间文艺,逐步成为规模化和规范化的系统工程,由此带来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在群众艺术活动的各项内容中,都自然地生成着相应的记录和数据,这些原始的记录和数据经过有意识地挑选和保存,就成为所说的艺术档案.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档案工作也不例外.以利用数据库、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布信息的数字档案建设,成为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新型载体,以其快捷、准确、高效的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顺应时代要求,如皋市公安局在江苏省县级公安机关中率先建成5A级数字档案室,笔者全程参与了数字档案建设的策划、组织、实施工作,并在实践和探索中进行了粗浅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存储和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丰富,传统档案管理的机制显然已不能满足这些需要.因此,人们提出了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设想.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也是顺应潮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举措、新要求.档案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我馆为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在原有数字化档案的基础上,于2014年初,启动本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百分百”工程,围绕如何解
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络的无限延伸,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已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未来档案馆将朝着数字化档案馆的方向发展.2014年7月起,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档案馆通过外包的形式,历时一年半,对馆藏3万卷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加工.外包公司对馆藏各类档案进行拆装卷、编页、原文扫描、著录、数据挂接,最终完成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著录作为数字化加工其中一环节,其作用不容忽视.
档案数字化是数字档案建设最基础的工作,传统载体的档案经高科技技术加工成数字档案形式,通过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进行计算机检索、阅读电子档案,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
随着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越来越广泛的深入应用,档案管理正快步入“互联网+”时代.作为承载数字档案馆业务访问、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灾备、网络安全、系统管理等功能的档案管理信息平台,从开始投入使用起,信息系统和管理软件将持续记录并积累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为档案服务、数据分析和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档案管理信息平台在提供方便和高效的同时,在运行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如人为误操作、
档案部门作为政府的数据监管者,是符合机构持续稳定,资金稳定及权威性的特征的。透明性则与政府“政务公开”原则相一致。数据的可用与敏捷特性,则本来就是档案部门业务技能的要求,要保证档案的“真实、完整、有效”,数据管理能适应变化的社会和技术环境,也能快速更新数据,包括对外界反馈能及时响应。档案部门为国管档,为党守史,在数据浪潮席卷世界之际必须肩负相应的职责与义务。本文将从档案工作在大数据时代的重要价值、
随着档案数字化和档案电子化的大力推进,档案事业充分发展,已经形成了海量电子档案数据.虽然档案管理和利用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离“让历史档案活起来,发挥好档案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让海量大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和运用等核心技术在档案管理和利用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对促进档案事业发展、对国计民生提供更好服务有着重大意义.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工作近年来开展得非常红火.不仅政府高度重视,舆论热情宣传,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这个名词的认知率也在逐年递增.2011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许多省市也相继出台了本地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使非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全国、省、市、县分别建立了非遗保护名录,形成四级保护机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